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8页 |
1.1 含油污泥概述 | 第15-19页 |
1.1.1 含油污泥来源、分类及产量 | 第15-17页 |
1.1.2 含油污泥的组成及物理化学特性 | 第17-18页 |
1.1.3 含油污泥的危害 | 第18-19页 |
1.2 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 | 第19-24页 |
1.2.1 焚烧法 | 第19-20页 |
1.2.2 稳定化/固化技术 | 第20-21页 |
1.2.3 氧化及新型氧化技术 | 第21-22页 |
1.2.4 安全填埋 | 第22页 |
1.2.5 地耕法 | 第22-23页 |
1.2.6 生物堆肥法 | 第23页 |
1.2.7 生物反应器 | 第23-24页 |
1.3 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 第24-28页 |
1.3.1 萃取分离 | 第24-25页 |
1.3.2 离心分离 | 第25-26页 |
1.3.3 油泥热解 | 第26-28页 |
1.4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优缺点比较 | 第28-30页 |
1.5 含油污泥离心脱水影响因素及预处理方法 | 第30-34页 |
1.5.1 微波辅助预处理脱水 | 第31-32页 |
1.5.2 冷冻/融化诱导预处理脱水 | 第32-33页 |
1.5.3 电破乳预处理脱水 | 第33页 |
1.5.4 超声辅助预处理脱水 | 第33-34页 |
1.5.5 添加表面活性剂增强脱水 | 第34页 |
1.6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第34-38页 |
第二章 含油污泥理化特性分析 | 第38-46页 |
2.1 油泥微观结构观察及三组分测定 | 第38-40页 |
2.2 油泥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热值测定 | 第40页 |
2.3 油泥四组分测定及色谱模拟蒸馏馏分分布 | 第40-42页 |
2.4 ICP-MS分析油泥浸出重金属毒性 | 第42-43页 |
2.5 GC-MS分析油泥多环芳烃 | 第43-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的油泥水分综合表征 | 第46-61页 |
3.1 DSC表征油水乳化液的基本原理 | 第46-50页 |
3.1.1 乳化液中水滴成核理论 | 第46-48页 |
3.1.2 乳化液中水滴结晶理论 | 第48-49页 |
3.1.3 水滴结晶温度T~*与水滴粒径R_d关联理论 | 第49-50页 |
3.2 实验样品、仪器和测试方法 | 第50-52页 |
3.2.1 实验样品 | 第50-51页 |
3.2.2 DSC测量设备及方法 | 第51-52页 |
3.3 油泥中水滴结晶行为DSC曲线分析 | 第52-54页 |
3.4 DSC融化放热峰计算油泥含水量 | 第54-55页 |
3.5 DSC水滴结晶温度计算水滴粒径分布 | 第55-58页 |
3.6 DSC共晶熔融峰判断油泥含盐量 | 第58-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含油污泥油-水离心分离影响参数分析 | 第61-74页 |
4.1 油泥中油-水离心分离影响参数研究 | 第61-67页 |
4.1.1 实验样品及实验步骤 | 第61-62页 |
4.1.2 离心时间对油泥脱水影响及公式拟合分析 | 第62-64页 |
4.1.3 离心转速对油泥脱水影响及公式拟合分析 | 第64-66页 |
4.1.4 温度对油泥脱水影响及公式拟合分析 | 第66-67页 |
4.2 基于正交实验的油泥脱水性能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72页 |
4.2.1 正交实验结果极差分析 | 第68-71页 |
4.2.2 正交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第71-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油泥中水滴在离心场中受力分析及离心分离模型建立 | 第74-90页 |
5.1 油泥中水滴颗粒相互作用及在离心场中的受力分析 | 第74-78页 |
5.1.1 油泥中两个水滴间的相互作用及运动 | 第74-77页 |
5.1.2 离心场中作用于单个水滴的体积力分析 | 第77-78页 |
5.2 基于随机统计的蒙特卡洛水滴离心分离模型 | 第78-89页 |
5.2.1 蒙特卡洛随机统计离心分离模型 | 第79-81页 |
5.2.2 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5.2.3 高速离心对油泥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82-84页 |
5.2.4 蒙特卡洛离心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84-87页 |
5.2.5 蒙特卡洛模型预测水滴临界分离粒径 | 第87-88页 |
5.2.6 蒙特卡洛模型预测不同油泥的脱水率 | 第88-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油泥离心脱水预处理技术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90-113页 |
6.1 油泥超声辅助离心脱水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90-102页 |
6.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90-92页 |
6.1.2 不同频率超声对油泥直接沉降脱水的影响 | 第92-94页 |
6.1.3 超声频率对油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94-98页 |
6.1.4 超声预处理油泥脱水机理研究 | 第98-101页 |
6.1.5 超声预处理油泥水滴离心分离特性 | 第101-102页 |
6.2 掺混轻质油调质含油污泥脱水 | 第102-106页 |
6.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02-103页 |
6.2.2 掺混轻质油调质油泥粘度特性 | 第103-104页 |
6.2.3 掺混轻质油对油泥离心脱水粒径分布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6.2.4 掺混轻质油对油泥离心脱水率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3 微乳液调质含油污泥脱水及其机理研究 | 第106-111页 |
6.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06页 |
6.3.2 微乳液调质对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3.3 微乳液调质油泥脱水机理研究 | 第107-111页 |
6.4 多途径耦合的降粘破乳预处理工艺 | 第11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七章 含油污泥两级分离技术集成及工艺优化 | 第113-127页 |
7.1 含油污泥两级分离处理系统工艺设计 | 第113-116页 |
7.1.1 油泥样品成分分析及处理方案设计 | 第113-115页 |
7.1.2 高含固预处理一级分离系统 | 第115-116页 |
7.1.3 化学调质二级分离系统 | 第116页 |
7.2 含油污泥两级分离系统工艺优化 | 第116-123页 |
7.2.1 材料和方法 | 第116-117页 |
7.2.2 一级分离系统工艺优化 | 第117-120页 |
7.2.3 二级分离系统工艺优化 | 第120-123页 |
7.3 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123-126页 |
7.3.1 油泥两级分离处理系统技术分析 | 第123-124页 |
7.3.2 油泥两级分离处理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124-12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27-129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29页 |
8.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发表录用论文和成果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