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0-25页 |
1.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1.1 乳房炎的分类 | 第10-12页 |
1.1.2 临床特征 | 第12页 |
1.1.3 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12-14页 |
1.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 第14-15页 |
1.1.5 诊断方法 | 第15-17页 |
1.1.6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第17-18页 |
1.1.7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 第18-20页 |
1.1.8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措施 | 第20-21页 |
1.1.9 奶牛乳房炎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 第21-24页 |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细菌分类学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牧场的选定与试验动物的筛选及实验样品的收集 | 第25页 |
2.2.2 实验动物的确定及分组 | 第25-26页 |
2.2.3 高通量测序 | 第26-27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7-34页 |
3.1 样本筛选结果 | 第27页 |
3.2 乳样宏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27-34页 |
3.2.1 在纲(CLASS)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 第27-29页 |
3.2.2 在门(Phylum)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 第29-31页 |
3.2.3 在科(Family)分类水平上的细菌组成和群落结构 | 第31-34页 |
4 讨论 | 第34-36页 |
5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