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11页 |
| ABSTRACT | 第11-17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8-21页 |
| 前言 | 第21-22页 |
| 文献综述 | 第22-51页 |
| 综述一 感染后咳嗽的西医发病机制及西药研究进展 | 第22-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8页 |
| 综述二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3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基于伏邪理论的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理论探讨 | 第51-67页 |
| 一 基于伏邪理论认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 | 第51-59页 |
| 1 伏邪理论的源流 | 第51-56页 |
| 2 基于伏邪理论认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理论价值 | 第56-59页 |
| 二 透邪法在感染后咳嗽中的临床应用 | 第59-64页 |
| 1 透邪法的沿革 | 第59-61页 |
| 2 透邪法在感染后咳嗽治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基于伏邪理论透邪法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 | 第67-116页 |
| 一 变通白牛宣肺汤的确立 | 第67-68页 |
| 二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第68-112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68-7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70-77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77-98页 |
| 4 讨论 | 第98-110页 |
| 5 结论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116-145页 |
| 一 材料和方法 | 第116-124页 |
| 1 材料 | 第116-118页 |
| 2 实验目的及内容 | 第118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118-124页 |
| 二 实验结果 | 第124-133页 |
| 1 一般情况观察 | 第124-125页 |
| 2 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 | 第125-128页 |
| 3 细胞因子的比较 | 第128-130页 |
| 4 神经肽的比较 | 第130-131页 |
| 5 肺组织病理 | 第131-133页 |
| 三 讨论 | 第133-141页 |
| 1 结果分析 | 第133-136页 |
| 2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机理初步探讨 | 第136-140页 |
| 3 结论 | 第140-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5页 |
| 结语 | 第145-146页 |
| 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8-149页 |
| 附录1: 变通白牛宣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第149-163页 |
| 附录2: 患者日志卡 | 第163-165页 |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供本院博士论文盲审用) | 第165-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