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立法过程中利益衡量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1-19页 |
一、立法过程中利益衡量制度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一)利益衡量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立法过程中利益衡量制度的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二、立法过程中利益衡量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3-19页 |
(一)利益衡量的理论辨析 | 第13-14页 |
(二)利益衡量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三)立法过程中利益衡量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利益表达之提案制度 | 第19-28页 |
一、提案制度分析 | 第19-22页 |
(一)立法提案权的基本内涵简析 | 第19-20页 |
(二)立法提案制度体系分析 | 第20-22页 |
二、立法提案制度的利益表达方式 | 第22-23页 |
(一)利益表达主体(提案机关)收集各方利益 | 第22-23页 |
(二)利益表达主体(提案机关)向表达对象(立法机关)提出法案 | 第23页 |
三、现行立法提案制度的利益表达方式不足分析 | 第23-25页 |
(一)利益表达主体(提案主体)设置有限 | 第23-24页 |
(二)不同利益表达主体(提案主体)的提案作用发挥失衡 | 第24-25页 |
四、完善现行立法提案制度利益表达方式的建议 | 第25-28页 |
(一)扩充利益表达主体即立法提案主体 | 第25-26页 |
(二)提升利益表达主体(人大代表)的提案能力 | 第26-27页 |
(三)提升利益表达对象(立法机关)在立法中的地位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利益识别之公众参与制度 | 第28-38页 |
一、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 第28-29页 |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简析 | 第28-29页 |
(二)公众参与的方式 | 第29页 |
二、公众参与制度的利益识别方式 | 第29-31页 |
(一)识别对象(普通民众)的利益表达 | 第29-30页 |
(二)识别主体(立法机关)的利益诉求信息收集 | 第30页 |
(三)识别主体(立法机关)对利益诉求信息的识别 | 第30-31页 |
三、公众参与制度利益识别方式的不足分析 | 第31-34页 |
(一)利益识别主体的不足之处 | 第31-33页 |
(二)利益识别对象(普通民众)的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四、公众参与制度的利益识别方式完善建议 | 第34-38页 |
(一)利益识别主体方面的完善 | 第34-35页 |
(二)利益识别对象方面的完善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利益整合之立法审议制度 | 第38-46页 |
一、立法审议制度分析 | 第38-40页 |
(一)立法审议概念分析 | 第38页 |
(二)立法审议程序 | 第38-40页 |
二、立法审议的利益整合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一)利益取舍合理 | 第40页 |
(二)利益(权利)价值位阶排序合理 | 第40-41页 |
(三)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合理 | 第41-42页 |
三、立法审议的利益整合的不足分析 | 第42-44页 |
(一)利益整合时间即会议期间太短 | 第42-43页 |
(二)利益整合主体专业化水平不足 | 第43-44页 |
四、立法审议的利益整合的完善建议 | 第44-46页 |
(一)增加立法审议会议时间 | 第44-45页 |
(二)提升立法审议主体专业化水平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