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大跨度连续刚架拱桥组合钢箱加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桥梁加固技术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桥梁加固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大跨度刚架拱桥加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加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 第12页 |
1.2.2 加固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大跨度刚架拱桥常见加固方法及效果评价 | 第13-15页 |
1.3.1 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 | 第13-14页 |
1.3.2 刚架拱桥加固技术及效果评价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刚架拱桥的常见病害及加固对策研究 | 第16-22页 |
2.1 刚架拱桥的常见病害 | 第16-17页 |
2.1.1 甘肃省陇西县某刚架大桥的相关病害 | 第16页 |
2.1.2 广东省韶关市某刚架拱桥的相关病害 | 第16-17页 |
2.1.3 浙江省某跨河刚架拱桥的相关病害 | 第17页 |
2.2 刚架拱桥的常见病害原因分析 | 第17-19页 |
2.2.1 上部承重构件病害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2.2.2 下部承重构件病害原因分析 | 第18页 |
2.2.3 桥面系病害原因分析 | 第18-19页 |
2.3 刚架拱桥常见加固对策 | 第19-21页 |
2.3.1 增加拱肋或扩大其截面 | 第19页 |
2.3.2 弦杆和实腹段加固 | 第19页 |
2.3.3 横系梁(板、杆)加固 | 第19-20页 |
2.3.4 加固微弯板 | 第20页 |
2.3.5 拱脚加固 | 第20页 |
2.3.6 拱片加固 | 第20页 |
2.3.7 节点加固 | 第20页 |
2.3.8 桥墩加固 | 第20-21页 |
2.3.9 桥台加固 | 第21页 |
2.3.10 基础加固 | 第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钢箱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 第22-33页 |
3.1 钢箱加固法原理与钢-混组合梁理论 | 第22-24页 |
3.1.1 加固原理 | 第22-23页 |
3.1.2 钢—混凝土组合梁理论 | 第23-24页 |
3.2 钢箱加固法的特性及适用条件 | 第24-25页 |
3.2.1 钢箱加固法的特性 | 第24-25页 |
3.2.2 钢箱加固法的适用条件 | 第25页 |
3.3 钢箱加固弹性理论分析 | 第25-30页 |
3.3.1 弹性理论分析方法 | 第25页 |
3.3.2 截面的简化 | 第25-26页 |
3.3.3 换算截面法 | 第26-27页 |
3.3.4 特征值计算 | 第27-29页 |
3.3.5 换算截面应力计算 | 第29-30页 |
3.4 钢箱加固法施工工艺 | 第30-32页 |
3.4.1 施工指南 | 第30页 |
3.4.2 施工工艺 | 第30-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钢箱加固法在刚架拱桥加固中的应用 | 第33-66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3-34页 |
4.2 桥梁病害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 | 第34-37页 |
4.2.1 桥梁主要病害 | 第34-36页 |
4.2.2 桥梁病害原因分析 | 第36页 |
4.2.3 桥梁加固方案 | 第36-37页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4.3.1 加固前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4.3.2 加固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4.4 桥梁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65页 |
4.4.1 原桥结构的承载能力分析 | 第41-59页 |
4.4.2 加固效果分析 | 第59-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5.1 刚架拱桥的受力特性 | 第65页 |
4.5.2 本次加固方法总结 | 第65-66页 |
5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刚架拱桥加固效果评定 | 第66-76页 |
5.1 公路桥梁可靠度理论 | 第66-67页 |
5.1.1 可靠度理论 | 第66页 |
5.1.2 结构可靠指标 | 第66-67页 |
5.2 可靠度理论的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5.2.1 一次二阶矩法(中心点法) | 第67-68页 |
5.3 刚架拱桥的可靠度分析 | 第68-72页 |
5.3.1 功能函数 | 第68-69页 |
5.3.2 公路桥梁的恒载与恒载效应 | 第69页 |
5.3.3 公路桥梁的车辆荷载模型 | 第69-70页 |
5.3.4 公路桥梁的抗力随机过程模型 | 第70-72页 |
5.4 桥梁结构时变可靠指标的计算及剩余寿命评估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