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第三系富水砂泥岩地层的工程性质研究 | 第10-11页 |
1.3 富水砂泥岩地层对隧道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隧道预加固措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1 隧道预加固技术概述 | 第12-13页 |
1.4.2 预加固措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1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富水砂泥岩的围岩特性及预加固措施研究 | 第18-27页 |
2.1 爱民隧道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地质情况 | 第18-19页 |
2.1.2 水文条件 | 第19-20页 |
2.2 富水砂泥岩变形特性 | 第20-21页 |
2.3 预加固措施研究 | 第21-26页 |
2.3.1 隧道预加固机理 | 第22-23页 |
2.3.2 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机理 | 第23-24页 |
2.3.3 管棚预加固机理 | 第24-25页 |
2.3.4 地表注浆预加固机理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富水砂泥岩地层隧道现场监测分析 | 第27-61页 |
3.1 爱民隧道支护设计参数 | 第28-32页 |
3.1.1 爱民隧道穿越富水砂泥岩地段初期支护参数 | 第28-29页 |
3.1.2 隧道穿越富水砂泥岩地段预加固措施 | 第29-32页 |
3.2 爱民隧道监控量测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3.2.1 监测断面 | 第32页 |
3.2.2 监测断面仪器布置 | 第32-34页 |
3.3 断面DK293+531.5 施工监测分析 | 第34-51页 |
3.3.1 变形监控量测 | 第34-37页 |
3.3.2 围岩压力监测数据处理 | 第37-41页 |
3.3.3 钢拱架应力监测数据处理 | 第41-45页 |
3.3.4 二衬钢筋应力监测分析 | 第45-48页 |
3.3.5 二衬混凝土应力测量及分析 | 第48-51页 |
3.4 爱民隧道断面DK293+587 施工监控量测与分析 | 第51-59页 |
3.4.1 围岩压力量测数据处理分析 | 第52-55页 |
3.4.2 钢拱架应力量测数据处理分析 | 第55-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3.5.1 两监测断面对比分析 | 第59页 |
3.5.2 总结 | 第59-61页 |
4.爱民隧道不同预加固措施对比研究 | 第61-94页 |
4.1 简述 | 第61-63页 |
4.1.1 模型计算假定 | 第61页 |
4.1.2 支护结构数值模拟实现 | 第61-63页 |
4.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建立 | 第63-67页 |
4.2.1 材料参数 | 第63-64页 |
4.2.2 模型范围 | 第64-65页 |
4.2.3 模型建立 | 第65页 |
4.2.4 隧道施工过程模拟 | 第65-67页 |
4.3 爱民隧道无预加固模拟 | 第67-76页 |
4.3.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67-69页 |
4.3.2 无预加固模拟结果分析 | 第69-76页 |
4.3.3 小结分析 | 第76页 |
4.4 管棚预加固数值模拟 | 第76-83页 |
4.4.1 模型实现 | 第76-77页 |
4.4.2 管棚预加固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4.4.3 小结 | 第82-83页 |
4.5 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开挖模拟 | 第83-88页 |
4.5.1 模型实现 | 第83页 |
4.5.2 小导管预加固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4.5.3 小结 | 第88页 |
4.6 两种预加固措施对比分析 | 第88-93页 |
4.6.1 位移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4.6.2 支护结构受力对比分析 | 第90-92页 |
4.6.3 加固区对比分析 | 第92-9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结论 | 第94-95页 |
5.2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