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概念 | 第18-20页 |
1.4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4.1 航片的使用与航片解译 | 第20-21页 |
1.4.2 数字遥感影像的使用 | 第21页 |
1.4.3 数字遥感影像的分类 | 第21-24页 |
1.5 基于潜在树冠分析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目标制定 | 第24-26页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第28-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8-30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8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8-29页 |
2.1.3 北京市建设情况 | 第29-30页 |
2.2 数据及预处理 | 第30-31页 |
2.2.1 数据源 | 第30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技术 | 第31-40页 |
3.1 面向对象分类软件 | 第31-32页 |
3.2 eCognition软件平台的应用 | 第32-33页 |
3.3 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流程 | 第33-39页 |
3.3.1 影像分割 | 第33-36页 |
3.3.2 影像对象分类技术 | 第36-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面向对象的北京城区树冠覆盖/土地覆盖信息提取与精度评价 | 第40-86页 |
4.1 最优分割参数的选择 | 第40-45页 |
4.1.1 最优尺度的定义 | 第40-41页 |
4.1.2 最优尺度的选择 | 第41-42页 |
4.1.3 其他最优参数的选择 | 第42-45页 |
4.2 多尺度分割参数的选择试验 | 第45-64页 |
4.2.1 针对2002年航片的参数选择试验 | 第47-54页 |
4.2.2 针对2013年卫星影像的参数选择试验 | 第54-62页 |
4.2.3 最终分割参数的确定 | 第62-64页 |
4.3 林木树冠/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 | 第64-75页 |
4.3.1 分类特征的选取 | 第65-66页 |
4.3.2 林木树冠/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体系 | 第66页 |
4.3.3 针对2002航片与2013卫片的分类 | 第66-75页 |
4.4 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价 | 第75-82页 |
4.4.1 精度评价方法 | 第75-77页 |
4.4.2 精度检验样点的选取 | 第77-78页 |
4.4.3 精度评价结果 | 第78-82页 |
4.5 小结 | 第82-86页 |
第五章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现状分析 | 第86-110页 |
5.1 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86-90页 |
5.1.1 数据资料 | 第86-87页 |
5.1.2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分析区域的划分 | 第87-89页 |
5.1.3 数据计算 | 第89-90页 |
5.2 北京城区树冠覆盖总体分析 | 第90-91页 |
5.3 研究区域各环路间的树冠覆盖分析 | 第91-98页 |
5.3.1 现实树冠覆盖分析 | 第92-97页 |
5.3.2 潜在树冠覆盖分析 | 第97-98页 |
5.4 行政区域尺度内的树冠覆盖分析 | 第98-104页 |
5.4.1 现实树冠覆盖 | 第99-103页 |
5.4.2 潜在树冠覆盖 | 第103-104页 |
5.5 传统绿地率指标与林木树冠覆盖的比较分析 | 第104-106页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106-110页 |
5.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5.6.2 讨论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 第110-139页 |
6.1 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10-112页 |
6.1.1 数据资料 | 第110-111页 |
6.1.2 研究方法 | 第111-112页 |
6.2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土地覆盖类型总体变化分析 | 第112-118页 |
6.3 环路间树冠覆盖变化分析 | 第118-125页 |
6.4 行政区域内树冠覆盖变化分析 | 第125-132页 |
6.5 绿化隔离地区内树冠覆盖变化分析 | 第132-135页 |
6.6 小结 | 第135-139页 |
6.6.1 结论 | 第135-136页 |
6.6.2 讨论 | 第136-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6页 |
7.1 结论 | 第139-141页 |
7.2 展望 | 第141-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55-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详细摘要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