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及选题研究价值 | 第13-20页 |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 第13-18页 |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及相关概念的含义 | 第13页 |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类型 | 第13-16页 |
(三)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 第16-18页 |
二、选题研究价值 | 第18-20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8页 |
(二) 现实价值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 第20-30页 |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 | 第20-23页 |
(一) 信仰导向 | 第20-21页 |
(二) 道德导向 | 第21-22页 |
(三) 成才导向 | 第22-23页 |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 | 第23-26页 |
(一) 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凝聚起来 | 第23-24页 |
(二) 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起来 | 第24-25页 |
(三) 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在志愿精神的基础上凝聚起来 | 第25页 |
(四) 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基础上凝聚起来 | 第25-26页 |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 第26-27页 |
(一) 成就感的激励 | 第26页 |
(二) 责任感的激励 | 第26-27页 |
(三) 榜样的激励 | 第27页 |
(四) 评价的激励 | 第27页 |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 | 第27-30页 |
(一) 大学生志愿者与社会机构的协调 | 第28页 |
(二) 大学生志愿者内部的协调 | 第28页 |
(三) 大学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间的协调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 第30-44页 |
一、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 第30-32页 |
(一) 加强党委领导,把握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 | 第30-31页 |
(二)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引导功能,助推志愿服务的发展 | 第31-32页 |
二、把握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 第32-37页 |
(一) 发挥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要明确服务的目标 | 第32-33页 |
(二) 发挥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要坚定学生的信仰 | 第33-35页 |
(三) 发挥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要完善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四) 发挥志愿服务的调节功能要完善管理体系 | 第36-37页 |
三、结合其他教育载体,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 第37-40页 |
(一) 志愿服务与"两课"课堂载体相结合 | 第37-38页 |
(二) 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 第38-39页 |
(三) 志愿服务与网络新媒体载体相结合 | 第39-40页 |
四、品牌化、项目化、基地化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 第40-44页 |
(一) 品牌化推进志大学生愿服务项目 | 第40-41页 |
(二) 项目化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 第41-42页 |
(三) 基地化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载体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