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大理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以萂村、石龙村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4页
        (一)中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第12页
        (二)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第12-13页
        (三)大理贫困问题突出第13-14页
        (四)大理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第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6页
        (一)理论意义第14-15页
        (二)现实意义第15-16页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扶贫研究综述第16-18页
        (一)国外有关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综述第16-17页
        (二)国内有关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综述第17-18页
    四、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创新点第18-20页
        (一)研究目的第18-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三)主要创新点第20页
    五、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第20-22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0-21页
        (三)旅游乘数理论第21页
        (四)边区开发和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第21-22页
    六、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大理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特点第24-30页
    一、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界定第24-27页
        (一)贫困第24页
        (二)精准扶贫第24-25页
        (三)旅游扶贫第25-26页
        (四)乡村旅游第26页
        (五)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的关系第26-27页
    二、大理乡村的贫困问题及旅游扶贫的特点第27-30页
        (一)大理乡村的贫困问题第27-29页
        (二)大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主要特点第29-30页
第三章 萂村、石龙村乡村旅游扶贫比较分析第30-51页
    一、萂村、石龙村乡村旅游扶贫的特点第30-33页
        (一)萂村概况及特点第30-32页
        (二)石龙村概况及特点第32-33页
    二、萂村、石龙村乡村旅游扶贫的共性第33-34页
        (一)旅游扶贫开发对当地居民的经济效应很微弱第33页
        (二)两个村落的居民在旅游扶贫开发前后,家庭收入中比重最大的经济来源基本无变化第33-34页
    三、萂村、石龙村乡村旅游扶贫比较分析第34-47页
        (一)两个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概述第34-35页
        (二)两个乡村不同资源条件的比较第35-38页
        (三)两个乡村社会经济水平状况的差异第38-40页
        (四)两个乡村客源市场分析第40-41页
        (五)两个乡村旅游扶贫措施的主要差异第41-44页
        (六)两个乡村旅游扶贫的绩效分析第44-47页
    四、萂村、石龙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7-48页
        (一)旅游扶贫开发主体针对性不足第47页
        (二)认识上不到位,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的目标相背离第47页
        (三)资金管理不到位,旅游扶贫资金使用不合理第47页
        (四)旅游扶贫项目开发力度不够第47-48页
        (五)旅游业开发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旅游扶贫的开发效益第48页
    五、萂村、石龙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启示第48-51页
        (一)扶贫主体要有针对性第48-49页
        (二)注重贫困人口的旅游扶贫参与程度第49-50页
        (三)更新观念,切实将旅游扶贫落实到行动中第50页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对环境、文化的保护第50页
        (五)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规划第50-51页
第四章 大理乡村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第51-57页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职能,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第51-52页
    二、重视扶贫主体的针对性,运用“旅游+”的方式实施帮扶第52-53页
    三、坚持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第53页
    四、强化对旅游扶贫参与主体的监督第53页
    五、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第53-54页
    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第54-55页
    七、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拓宽客源市场第55-57页
第五章 结束语第57-59页
    一、研究结论第57页
    二、存在不足第57-58页
    三、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3-6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第66-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融水侗语亲属称谓及其文化蕴涵
下一篇:广西大学生与东盟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特点及交往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