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行为正犯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0页 |
| 1.4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0-11页 |
| 第2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概述 | 第11-20页 |
| 2.1 立法考察 | 第11-17页 |
| 2.1.1 罪名的设立特征 | 第11-13页 |
| 2.1.2 立法的修订特征 | 第13-14页 |
| 2.1.3 立法呈现的趋势 | 第14-17页 |
| 2.2 帮助行为正犯化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 2.2.1 前提——区分帮助犯与共同正犯 | 第17-19页 |
| 2.2.2 帮助行为正犯化概念 | 第19-20页 |
| 第3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 第20-32页 |
| 3.1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合理性 | 第20-29页 |
| 3.1.1 违法的本质——二元行为无价值理论 | 第20-23页 |
| 3.1.2 共犯立法模式——区分制共犯体系 | 第23-27页 |
| 3.1.3 帮助行为本身——社会危害性 | 第27-29页 |
| 3.2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 3.2.1 顺应国际潮流 | 第29-30页 |
| 3.2.2 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 第30页 |
| 3.2.3 常态化的立法趋势 | 第30-31页 |
| 3.2.4 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31-32页 |
| 第4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第32-37页 |
| 4.1 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 4.1.1 行为方式规定不合理 | 第32-33页 |
| 4.1.2 罪名体系不协调 | 第33页 |
| 4.2 立法完善建议 | 第33-37页 |
| 4.2.1 明确立法标准 | 第34-35页 |
| 4.2.2 谨慎设立罪名,进行必要评价 | 第35页 |
| 4.2.3 明确罪状,合理设置法定刑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