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概述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1.1.2 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4-19页 |
1.2.1 再生混凝土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4-15页 |
1.2.2 再生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5-16页 |
1.2.3 植生混凝土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6-17页 |
1.2.4 植生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7-18页 |
1.2.5 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4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试验材料及准备 | 第24-30页 |
2.1 再生砖骨料的生产过程 | 第24-26页 |
2.1.1 再生砖骨料的制备工艺 | 第24-25页 |
2.1.2 再生砖骨料的物理性能指标测定 | 第25-26页 |
2.2 其他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3 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制备工艺 | 第26-29页 |
2.3.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26-27页 |
2.3.2 试件制备工艺 | 第27-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3 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试验 | 第30-47页 |
3.1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计 | 第30-32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30页 |
3.1.2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 第30页 |
3.1.3 透水性能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3.2 控制变量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32-41页 |
3.2.1 控制变量试验试验过程 | 第32-34页 |
3.2.2 水灰比对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4-37页 |
3.2.3 目标孔隙率对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4 骨料粒径对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 优化正交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41-45页 |
3.3.1 因素选择与试验过程 | 第41-42页 |
3.3.2 各因素对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各因素对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有效孔隙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4 正交试验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3.4 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与天然骨料多孔混凝土比较 | 第45-46页 |
3.5 小结 | 第46-47页 |
4 微观结构及结构模型 | 第47-58页 |
4.1 试验方法及与试验准备 | 第47-49页 |
4.1.1 SEM图像简介 | 第47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4.1.3 试件制备及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4.2 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 第49-57页 |
4.2.1 对电镜扫描的试块进行强度测定及分析 | 第49-50页 |
4.2.2 界面过渡区水化特征及形貌结构分析 | 第50-54页 |
4.2.3 植生型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结构模型分析 | 第54-57页 |
4.3 小结 | 第57-58页 |
5 植生试验 | 第58-68页 |
5.1 种植条件概述 | 第58-60页 |
5.1.1 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 第58-59页 |
5.1.2 孔隙内碱性环境的改造 | 第59页 |
5.1.3 种植模式及特点 | 第59-60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60-63页 |
5.2.1 植生试验技术路线 | 第60页 |
5.2.2 植生条件选择 | 第60-61页 |
5.2.3 混凝土试块制备及试验设计 | 第61-63页 |
5.3 植生效果比较 | 第63-67页 |
5.3.1 植生效果分析 | 第63-66页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