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34页 |
1.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第11-12页 |
1.2 基于铁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 | 第12-19页 |
1.3 基于稀土修饰的多金属氧酸盐的磁性研究 | 第19-24页 |
1.4 基于杂多蓝的配合物研究 | 第24-27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27-28页 |
1.6 试剂及分析仪器 | 第28-29页 |
1.6.1 试剂 | 第28页 |
1.6.2 测试手段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第二章 KREBS-TYPE型钨锑酸盐与亚铁离子配位组装:合成,结构和电催化研究 | 第34-56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2.3 结构 | 第36-42页 |
2.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第36-40页 |
2.3.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40-42页 |
2.4 表征 | 第42-45页 |
2.4.1 红外光谱 | 第42页 |
2.4.2 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 第42-43页 |
2.4.3 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43-44页 |
2.4.4 化合物的固体能带研究 | 第44-45页 |
2.5 磁性研究 | 第45-48页 |
2.6 亚铁离子价态的确定和表征 | 第48-49页 |
2.7 光催化降解染料污染物 | 第49-50页 |
2.8 电化学及电催化抗坏血酸性质 | 第50-52页 |
2.9 讨论 | 第52-53页 |
2.10 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基于{XW_9O_(33)}(X:AS;SB)构筑单元的过渡金属配位组装: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 第56-78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页 |
3.3 化合物的结构 | 第57-64页 |
3.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第57-61页 |
3.3.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61-64页 |
3.4 表征 | 第64-68页 |
3.4.1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64-65页 |
3.4.2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电子光谱 | 第65-67页 |
3.4.3 化合物的固体能带研究 | 第67页 |
3.4.4 亚铁离子价态的确定和表征 | 第67-68页 |
3.5 光催化降解染料污染物 | 第68页 |
3.6 磁性研究 | 第68-71页 |
3.7 多酸修饰电极对多巴胺电催化性质 | 第71-73页 |
3.8 讨论 | 第73-74页 |
3.9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四章 缺位钨锑酸盐与稀土离子配位组装: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 第78-103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4.3 化合物的结构 | 第79-88页 |
4.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第79-84页 |
4.3.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84-88页 |
4.4 表征 | 第88-93页 |
4.4.1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88-89页 |
4.4.2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电子光谱 | 第89-90页 |
4.4.3 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 第90-91页 |
4.4.4 化合物的固体能带研究 | 第91-93页 |
4.5 磁性研究 | 第93-97页 |
4.6 固体荧光性质 | 第97-99页 |
4.7 讨论 | 第99页 |
4.8 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第五章 基于杂多蓝的稀土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 第103-116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3-104页 |
5.3 结构 | 第104-109页 |
5.3.1 X-射线晶体学衍射数据 | 第104-107页 |
5.3.2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107-109页 |
5.4 表征 | 第109-112页 |
5.4.1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109-110页 |
5.4.2 化合物的紫外-可见电子光谱 | 第110-111页 |
5.4.3 化合物的固体能带研究 | 第111-112页 |
5.5 磁性研究 | 第112-113页 |
5.6 讨论 | 第113-114页 |
5.7 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