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 | 第16-18页 |
1.2 陆面过程模式 | 第18-20页 |
1.3 陆面参数 | 第20-27页 |
1.3.1 陆面参数的重要性 | 第20-24页 |
1.3.2 陆面参数的确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1.4 研究区域 | 第27页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章节设置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资料、方法与模式介绍 | 第29-38页 |
2.1 野外观测资料 | 第29-33页 |
2.2 区域研究所需的再分析和遥感数据 | 第33-34页 |
2.3 动态植被模型用到的驱动和验证数据 | 第34-35页 |
2.4 陆面与区域模式介绍 | 第35-38页 |
第三章 EFAST方法在陆面参数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38-58页 |
3.1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3.1.1 EFAST方法介绍 | 第39-41页 |
3.1.2 多判据分级方法 | 第41-42页 |
3.2 驱动数据与模式参数 | 第42-46页 |
3.2.1 站点驱动数据介绍 | 第42-43页 |
3.2.2 CoLM和SSiB2中的可调参数 | 第43-4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6-56页 |
3.3.1 陆面模式中由于参数引起的不确定性 | 第46-49页 |
3.3.2 一阶和总体敏感性分析 | 第49-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长期陆面观测估算关键陆面参数 | 第58-74页 |
4.1 数据和方法 | 第60-63页 |
4.2 陆面过程模式介绍 | 第6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3-72页 |
4.3.1 基于台站观测估算的地表粗糙度及其变化特征 | 第63-65页 |
4.3.2 热传输附加阻尼(κB~(-1))的变化特征分析 | 第65-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陆面参数估算在区域上的拓展 | 第74-84页 |
5.1 数据与方法 | 第74-75页 |
5.1.1 总体湍流特征检验 | 第74-75页 |
5.1.2 地表粗糙度和热传输附加阻抗计算方法 | 第75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75-83页 |
5.2.1 三种典型下垫面的地表粗糙度 | 第75-76页 |
5.2.2 热传输附加阻抗及其参数化方案比较 | 第76-81页 |
5.2.3 模式验证 | 第81-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遗传算法在陆面过程模式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 第84-98页 |
6.1 数据和方法 | 第85-90页 |
6.1.1 遗传算法介绍 | 第85-88页 |
6.1.2 待优化的陆面过程模式和参数 | 第88-89页 |
6.1.3 试验设计 | 第89-90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90-9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利用卫星遥感关键陆面特征改进区域模式对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 | 第98-110页 |
7.1 数据和模式介绍 | 第99-101页 |
7.1.1 GLOBMAP LAI | 第99页 |
7.1.2 地表类型 | 第99-100页 |
7.1.3 绿叶分数 | 第100页 |
7.1.4 WRF_NMM/SSiB2介绍 | 第100-101页 |
7.2 试验设计 | 第101-102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102-10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动态植被模型中陆面参数优化 | 第110-131页 |
8.1 模型介绍、驱动和验证数据 | 第111页 |
8.2 结论和讨论 | 第111-129页 |
8.2.1 初始条件 | 第111-112页 |
8.2.2 真实大气强迫驱动 | 第112-129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9.1 总结 | 第131-132页 |
9.2 展望和存在的问题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