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中国当代军旅话剧英雄观念的发展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前言第8-9页
第一章 英雄的概念及其与文学的关系第9-18页
 第一节 英雄概念的界说第9-14页
  1. 英雄概念的演变第9-11页
  2. "英雄"诞生的条件第11-12页
  3. "反英雄"和"非英雄"第12-14页
 第二节 军旅话剧中的"英雄"第14-18页
  1. 军旅话剧的界定第14-15页
  2. 军人成为"英雄"的条件第15-16页
  3. "军人英雄"与其他英雄的区别及特点第16-18页
第二章 "英雄"的出场第18-25页
 第一节 "英雄"进行曲的前奏第18页
 第二节 英雄人物塑造的内容和特点第18-22页
 第三节 英雄形象政治色彩的诉求第22-25页
第三章 "英雄"大跃进第25-31页
 第一节 英雄写作的"浮夸"背景第25-26页
 第二节 英雄叙事模式与特点第26-29页
 第三节 "英雄"塑造的政治教育第29-31页
第四章 "英雄"的"净身"第31-35页
 第一节 "英雄"阶级属性的净化第31-32页
 第二节 "正面""乐观"的价值向度第32-35页
第五章 真"心"英雄的回归第35-44页
 第一节 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第35页
 第二节 "英雄"解冻第35-41页
  1. 视死如归的英雄第36-38页
  2. 锐意进取的"碎片式"英雄第38-39页
  3. 寂寞却不孤单的边防英雄第39-41页
 第三节 新"英雄"塑造的价值第41-44页
第六章 "英雄"本色与变化第44-59页
 第一节 英雄本色的传统积淀第44-48页
  1. "雄"、"力"和"阳刚"——英雄质素的坚守第44-46页
  2. "爱国"、"奉献"和"忠诚"——英雄稳固的价值取向第46-48页
 第二节 九十年代军旅话剧中的"新"军人英雄类型第48-59页
  1. "承受式"英雄第49-52页
  2. 知识型英雄第52-53页
  3. 领袖英雄第53-55页
  4. 时代英雄第55-57页
  5. 女性英雄第57-59页
第七章 "英雄"形象在审美倾向上的多元化第59-66页
 第一节 "英雄"世俗化审美倾向第59-61页
  1. 英雄的情爱意识第59-60页
  2. 英雄的家园情怀第60页
  3. 英雄的生命意识第60-61页
 第二节 英雄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61-63页
 第三节 军人职业化第63-64页
 第四节 "英雄"文化选抒的必要性第64-66页
  1. 军营文化的必然选择第64页
  2. 价值体系的重建与道德体系的寻找第64-66页
第八章 军旅话剧的变化和新的要求第66-71页
 第一节 战争观念的转变第66-67页
 第二节 军人素质的综合性要求第67-68页
 第三节 书写"英雄"面临的困境第68-71页
结语第71-72页
论文注释第72-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附录第79-87页
 附录1: 1950—1957军旅话剧土要剧目第79页
 附录2: 1958—1966军旅话剧主要剧目第79-80页
 附录3: 1966—1976军旅话剧主要剧目第80-81页
 附录4: 1979—1998军旅话剧主要剧目第81-82页
 附录5: 1990—1999军旅话剧剧本目录第82-87页
读研期间的发表论文第87-88页
后记第88-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尊前集》研究
下一篇:“五四”婚恋小说的叙事与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