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3 生物多样性遥感评估方法进展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评价体系 | 第24-4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31页 |
2.1.1 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概况 | 第24-28页 |
2.1.2 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概况 | 第28-31页 |
2.2 评价体系 | 第31-40页 |
2.2.1 评价指标的构成 | 第31-32页 |
2.2.2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32-36页 |
2.2.3 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的确定 | 第36-38页 |
2.2.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 第40-51页 |
3.1 生态系统多样性 | 第40-43页 |
3.1.1 武夷山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 | 第40-42页 |
3.1.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 | 第42-43页 |
3.2 物种多样性 | 第43-45页 |
3.2.1 武夷山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评价 | 第43-44页 |
3.2.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评价 | 第44-45页 |
3.3 栖息地状况 | 第45-48页 |
3.3.1 武夷山保护优先区栖息地状况评价 | 第45-47页 |
3.3.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栖息地状况评价 | 第47-48页 |
3.4 生物多样性现状综合评价 | 第48-51页 |
3.4.1 评价方法 | 第48页 |
3.4.2 生物多样性现状综合评价结果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51-60页 |
4.1 水源涵养功能 | 第51-53页 |
4.1.1 武夷山保护区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第51-52页 |
4.1.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第52-53页 |
4.2 土壤保持功能 | 第53-55页 |
4.2.1 武夷山保护区域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 第53-54页 |
4.2.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 第54-55页 |
4.3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 | 第55-57页 |
4.3.1 武夷山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评价 | 第55-56页 |
4.3.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评价 | 第56-57页 |
4.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 第57-60页 |
4.4.1 评价方法 | 第57页 |
4.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结果 | 第57-60页 |
第五章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 第60-69页 |
5.1 生境敏感性 | 第60-62页 |
5.1.1 武夷山保护区域生境敏感性评价 | 第60-61页 |
5.1.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生境敏感性评价 | 第61-62页 |
5.2 污染负荷排放指数 | 第62-64页 |
5.2.1 武夷山保护区域污染负荷指数评价 | 第62-63页 |
5.2.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污染负荷指数评价 | 第63-64页 |
5.3 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 第64-66页 |
5.3.1 武夷山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64-65页 |
5.3.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第65-66页 |
5.4 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 第66-69页 |
5.4.1 评价方法 | 第66页 |
5.4.2 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功能分区 | 第69-74页 |
6.1 划定原则和方案 | 第69页 |
6.1.1 划定原则 | 第69页 |
6.1.2 划区方案 | 第69页 |
6.2 划定成果 | 第69-74页 |
6.2.1 武夷山保护优先区功能分区划定结果 | 第69-71页 |
6.2.2 黄山-怀玉山保护优先区功能分区划定结果 | 第71-73页 |
6.2.3 优先区域功能分区划定结果对比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75页 |
7.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