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保护生物学论文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遥感评估与区划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7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22页
        1.3.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2 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3 生物多样性遥感评估方法进展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和和技术路线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评价体系第24-40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4-31页
        2.1.1 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概况第24-28页
        2.1.2 黄山-怀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概况第28-31页
    2.2 评价体系第31-40页
        2.2.1 评价指标的构成第31-32页
        2.2.2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第32-36页
        2.2.3 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的确定第36-38页
        2.2.4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8-40页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第40-51页
    3.1 生态系统多样性第40-43页
        3.1.1 武夷山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第40-42页
        3.1.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评价第42-43页
    3.2 物种多样性第43-45页
        3.2.1 武夷山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评价第43-44页
        3.2.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评价第44-45页
    3.3 栖息地状况第45-48页
        3.3.1 武夷山保护优先区栖息地状况评价第45-47页
        3.3.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栖息地状况评价第47-48页
    3.4 生物多样性现状综合评价第48-51页
        3.4.1 评价方法第48页
        3.4.2 生物多样性现状综合评价结果第48-51页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第51-60页
    4.1 水源涵养功能第51-53页
        4.1.1 武夷山保护区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第51-52页
        4.1.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第52-53页
    4.2 土壤保持功能第53-55页
        4.2.1 武夷山保护区域土壤保持功能评价第53-54页
        4.2.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土壤保持功能评价第54-55页
    4.3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第55-57页
        4.3.1 武夷山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评价第55-56页
        4.3.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评价第56-57页
    4.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第57-60页
        4.4.1 评价方法第57页
        4.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结果第57-60页
第五章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第60-69页
    5.1 生境敏感性第60-62页
        5.1.1 武夷山保护区域生境敏感性评价第60-61页
        5.1.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生境敏感性评价第61-62页
    5.2 污染负荷排放指数第62-64页
        5.2.1 武夷山保护区域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第62-63页
        5.2.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污染负荷指数评价第63-64页
    5.3 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第64-66页
        5.3.1 武夷山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第64-65页
        5.3.2 黄山怀玉山保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第65-66页
    5.4 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第66-69页
        5.4.1 评价方法第66页
        5.4.2 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第66-69页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功能分区第69-74页
    6.1 划定原则和方案第69页
        6.1.1 划定原则第69页
        6.1.2 划区方案第69页
    6.2 划定成果第69-74页
        6.2.1 武夷山保护优先区功能分区划定结果第69-71页
        6.2.2 黄山-怀玉山保护优先区功能分区划定结果第71-73页
        6.2.3 优先区域功能分区划定结果对比第73-74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74-76页
    7.1 结论第74-75页
    7.2 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与RS的楠溪江流域生态健康评估
下一篇: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非洲大陆水储量的时空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