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s)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1.1 Spirotryprostatin类生物碱的合成 | 第13-29页 |
1.1.1 氧化重排法 | 第13-17页 |
1.1.2 1,3-偶极环加成法 | 第17-20页 |
1.1.3 钯催化法 | 第20-23页 |
1.1.4 其他方法 | 第23-29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1.3 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29-31页 |
2 螺环吲哚吡咯烷中间体的合成和表征 | 第31-5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50页 |
2.1.1 试剂及其规格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2.1.3 3-芳亚甲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2-38页 |
2.1.4 N-(芳亚甲基)-甘氨酸甲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8-43页 |
2.1.5 螺环吲哚吡咯烷中间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43-5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2.2.1 中间体 3a-3m的实验讨论和谱图解析 | 第50-53页 |
2.2.2 中间体 7a-7l的实验讨论和谱图解析 | 第53-58页 |
2.3 小结 | 第58-59页 |
3 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59-6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3.1.1 试剂及其规格 | 第59页 |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9-60页 |
3.1.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60-6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3.2.1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解析 | 第64-66页 |
3.2.2 Fmoc脱保护的机理分析 | 第66-68页 |
3.3 小结 | 第68-69页 |
4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实验 | 第69-7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69页 |
4.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69-70页 |
4.1.3 测试菌株 | 第70页 |
4.1.4 培养基 | 第70页 |
4.1.5 化合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70-7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5页 |
4.2.1 化合物对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 第71-73页 |
4.2.2 化合物对真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 第73-75页 |
4.3 小结 | 第75-7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附录 | 第86-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