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的“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一) 社会转型与利益调整的攻坚期 | 第11页 |
(二) 国内群体性事件的概况与趋势 | 第11-12页 |
(三) 法治政府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二) 政策价值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4-16页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一、国外集体行动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一) 情感视角 | 第16-17页 |
(二) 理性视角 | 第17-18页 |
二、国内的群体性事件机制研究 | 第18-21页 |
(一) 理性利益视角 | 第18-19页 |
(二) 道德情感视角 | 第19-21页 |
第四章 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 第21-2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一) 价值累加理论 | 第21页 |
(二) 压力型体制 | 第21-22页 |
(三) 社会安全阀理论 | 第22页 |
二、核心概念 | 第22-25页 |
(一) 基层政府 | 第22-23页 |
(二) 群体性事件 | 第23页 |
(三) "气"与"气场" | 第23-25页 |
三、分析框架与内容结构 | 第25-27页 |
(一) 分析框架 | 第25页 |
(二) 内容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五章 个案简介 | 第27-33页 |
一、案例选择说明 | 第27页 |
(一) 知名度高 | 第27页 |
(二) 真实性强 | 第27页 |
(三) 典型性强 | 第27页 |
二、案例概述 | 第27-32页 |
(一) 启东"王子"事件 | 第27-29页 |
(二) 羊村事件 | 第29-30页 |
(三) 瓮安事件 | 第30-32页 |
三、归纳小结 | 第32-33页 |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的"气场"及其运作 | 第33-49页 |
一、基层政府"生气" | 第33-38页 |
(一) 生自上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一票否决之"气" | 第33-35页 |
(二) 生自群众误解缠闹之"气" | 第35-38页 |
二、基层政府"升气" | 第38-40页 |
(一) 道德事件与升气 | 第38-39页 |
(二) 从"生"到"升"的道德转化 | 第39-40页 |
三、基层政府"出气" | 第40-44页 |
(一) 以政府名义"出气" | 第40-41页 |
(二) 以个人名义"出气" | 第41-44页 |
四、基层政府"收气" | 第44-47页 |
(一) 表层"收气" | 第45-46页 |
(二) 里层"收气" | 第46-47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4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49-51页 |
二、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51-54页 |
(一) 分析框架的现实解释力问题 | 第51-52页 |
(二)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