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20页 |
引言 | 第21-3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1-2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33页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33-35页 |
第一章 预先医疗指示制度概述 | 第35-52页 |
第一节 预先医疗指示基本理论阐释 | 第35-40页 |
一、预先医疗指示的概念 | 第35-36页 |
二、预先医疗指示的构成 | 第36-38页 |
三、预先医疗指示的本质 | 第38-39页 |
四、预先医疗指示的前提:医疗决定能力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预先医疗指示制度的发展及问题 | 第40-52页 |
一、预先医疗指示发展背景 | 第40-42页 |
二、预立医嘱的起源 | 第42-47页 |
三、医疗持续性代理对预立医嘱的补充 | 第47-52页 |
第二章 预先医疗指示的正当性基础 | 第52-100页 |
第一节 医疗自主权的核心地位 | 第52-70页 |
一、医疗自主权的确立 | 第53-59页 |
二、消极医疗自主权的正当性辩护 | 第59-63页 |
三、患者推定意愿的承认 | 第63-67页 |
四、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对患者尊严风险的维护 | 第70-79页 |
一、心智障碍者的尊严风险 | 第71-76页 |
二、尊严风险对预先医疗指示的促进 | 第76-79页 |
第三节 替代决定制度的弊端 | 第79-88页 |
一、法定监护的"强制父爱"与滥用 | 第80-85页 |
二、家庭主义的全面干预 | 第85-88页 |
第四节 支持型决定制度改革需求 | 第88-100页 |
一、支持型决定的概念 | 第88-89页 |
二、支持型决定制度的法理 | 第89-94页 |
三、预先医疗指示的支持型定位 | 第94-100页 |
第三章 预先医疗指示的前提:医疗决定能力的发现 | 第100-123页 |
第一节 医疗决定能力的制度地位 | 第100-102页 |
第二节 无行为能力亦无医疗自主的弊端 | 第102-107页 |
一、以行为能力作为医疗决定能力标准 | 第102-104页 |
二、行为能力"定型化"的弊端 | 第104-107页 |
第三节 医疗决定能力的发现 | 第107-123页 |
一、医疗决定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第107-111页 |
二、医疗决定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111-119页 |
三、(无)医疗决定能力评价:预先医疗指示生效确认规则 | 第119-123页 |
第四章 预先医疗指示制度之域外考察 | 第123-174页 |
第一节 预先医疗指示的成立要件 | 第123-134页 |
一、预先医疗指示是否采用要式 | 第124-127页 |
二、主体适格要件 | 第127-134页 |
第二节 预先医疗指示的基本原则 | 第134-154页 |
一、最大尊重原则 | 第135-140页 |
二、最低干预原则 | 第140-145页 |
三、最大利益原则 | 第145-154页 |
第三节 预先医疗指示的实现 | 第154-171页 |
一、预先医疗指示的生效 | 第154-160页 |
二、预先医疗指示的执行力与效力 | 第160-165页 |
三、预先医疗指示解除 | 第165-171页 |
第四节 预先医疗指示监督 | 第171-174页 |
一、私人监督模式 | 第171-172页 |
二、公立监督模式 | 第172-174页 |
第五章 我国相关立法理念和制度的反思 | 第174-201页 |
第一节 医疗自主权利立法理念的博弈 | 第174-188页 |
一、立法理念:医疗家庭主义的正当化辩护 | 第174-179页 |
二、立法沿革:医疗个人主义与家庭主义博弈 | 第179-188页 |
第二节 预先医疗指示制度的缺位检讨 | 第188-201页 |
一、我国现行规范中"医疗决定能力"概念缺位 | 第188-194页 |
二、意定监护中"支持型决定"功能的缺位 | 第194-201页 |
第六章 我国预先医疗指示的制度构想 | 第201-231页 |
第一节 预先医疗指示制度的立法动因 | 第201-217页 |
一、社会基础:人口老龄化和残障化的持续加深 | 第201-206页 |
二、思想基础:医疗家庭主义的瓦解 | 第206-213页 |
三、"外因"刺激:预先医疗指示的东亚本土化发展 | 第213-217页 |
第二节 我国预先医疗指示制度立法构想 | 第217-231页 |
一、立法理念:以患者医疗自主权为核心的支持型决定 | 第217-218页 |
二、立法体例与称谓选择 | 第218-221页 |
三、预先医疗指示的具体立法内容 | 第221-231页 |
结语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57页 |
致谢 | 第257-2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58-2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 第2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