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女性的觉醒:女性之为"第一性" | 第14-22页 |
(一)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14-16页 |
1、主体、意识和主体意识 | 第14-15页 |
2、女性的主体意识及自我觉醒 | 第15-16页 |
(二) 第一性的由来 | 第16-20页 |
1、波伏娃及其《第二性》 | 第16-18页 |
2、《第一性》及"第一性"的提出 | 第18-20页 |
(三) "第一性"带来的悖论 | 第20-22页 |
二、反向歧视下女性的本体地位:"第一性"抑或"第二性"? | 第22-30页 |
(一) 女性反向歧视问题 | 第22-25页 |
1、反向歧视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2、反向歧视下的女性 | 第23-25页 |
(二) 当下女性的本体境遇:第一性抑或第二性? | 第25-30页 |
1、理性与情感的二元对立 | 第25-26页 |
2、认知领域的女性地位问题 | 第26-27页 |
3、政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女性境遇 | 第27-30页 |
三、反向歧视下第一性的现实不可能性:消费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化 | 第30-42页 |
(一) 消费社会及其特征 | 第30-32页 |
1、消费社会的提出 | 第30-31页 |
2、消费社会的特征 | 第31-32页 |
(二) 他者——消费社会下女性之异化 | 第32-38页 |
1、女性主体性缺失 | 第33-34页 |
2、女性的对象化 | 第34-35页 |
3、女性的失语 | 第35-36页 |
4、女性刻板的社会性别 | 第36-38页 |
(三) 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1、逻各斯中心主义 | 第38-39页 |
2、大众传媒推波助澜 | 第39-40页 |
3、商业化 | 第40-42页 |
四、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 | 第42-49页 |
(一) 从对象性上,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高扬女性主体性 | 第42-43页 |
(二) 从主体性上,反对语言菲勒斯中心主义,彰显女性话语 | 第43-46页 |
(三) 从社会性上,打破刻板的社会性别,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