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1.胆汁的生成及功能 | 第11-15页 |
1.1 胆汁分泌的解剖学因素 | 第11-13页 |
1.2 胆汁的组成 | 第13-14页 |
1.3 胆汁生成机制 | 第14-15页 |
2.肝外胆汁淤积 | 第15-19页 |
2.1 病理生理 | 第15-16页 |
2.2 胆总管结石及急性上行性胆管炎 | 第16页 |
2.3 胆总管囊肿 | 第16-17页 |
2.4 良性与恶性胆管狭窄 | 第17-18页 |
2.5 胆汁淤积的管理 | 第18-19页 |
3.熊去氧胆酸 | 第19-23页 |
3.1 熊去氧胆酸简述 | 第19页 |
3.2 熊去氧胆酸的理化性质及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3.3 熊去氧胆酸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3.4 熊去氧胆酸的临床应用 | 第21-23页 |
3.5 结语 | 第23页 |
4.考来烯胺 | 第23-28页 |
4.1 作用形式 | 第24页 |
4.2 临床使用 | 第24-26页 |
4.3 不良效果 | 第26-27页 |
4.4 总结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犬良性胆管狭窄模型的建立 | 第35-55页 |
5.试验材料 | 第35页 |
5.1 供试动物 | 第35页 |
6.动物分组 | 第35-36页 |
6.1 仪器与器材 | 第35-36页 |
7.主要试剂 | 第36页 |
8.手术方法 | 第36-37页 |
9.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9.1 临床指征观察 | 第37页 |
9.2 试验动物标本采集 | 第37-38页 |
9.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第38页 |
9.4 血清及肝组织抗氧化指标测定 | 第38-40页 |
9.5 肝脏大体形态观察 | 第40页 |
9.6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40页 |
9.7 统计学分析 | 第40页 |
10.试验结果 | 第40-52页 |
10.1 临床指征 | 第40页 |
10.2 血清生化指标动态监测 | 第40-46页 |
10.3 血清抗氧化指标动态监测 | 第46-49页 |
10.4 肝组织抗氧化指标测定 | 第49-50页 |
10.5 肝脏大体形态观察 | 第50-51页 |
10.6 病理变化观察 | 第51-52页 |
11.分析及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三章 考来烯胺联合熊去氧胆酸盐减轻犬胆汁淤积所致肝损伤的研究 | 第55-79页 |
1.试验材料 | 第55-56页 |
1.1 供试动物 | 第55页 |
1.2 供试药物 | 第55页 |
1.3 仪器、器材及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1.4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56页 |
2.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2.1 临床观察 | 第56页 |
2.2 试验动物标本采集 | 第56页 |
2.3 动态采集试验犬血清标本 | 第56页 |
2.4 采集肝脏标本 | 第56-57页 |
2.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第57页 |
2.6 血清及肝组织抗氧化指标测定 | 第57-59页 |
2.7 大体形态观察 | 第59页 |
2.8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59页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59页 |
3.试验结果 | 第59-77页 |
3.1 临床指征 | 第59-60页 |
3.2 血清生化指标动态监测 | 第60-67页 |
3.3 血清抗氧化指标动态监测 | 第67-71页 |
3.4 肝组织抗氧化指标测定 | 第71-72页 |
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72-73页 |
3.6 分析及讨论 | 第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