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纳米微粒子给药系统 | 第11-13页 |
1.2.1 纳米微粒药物载体的优点 | 第11-12页 |
1.2.2 纳米微粒的种类 | 第12-13页 |
1.3 疏基改性的多功能材料 | 第13-15页 |
1.4 生物粘附性能 | 第15-17页 |
1.5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第17-20页 |
1.5.1 环糊精的发现与发展 | 第17-18页 |
1.5.2 环糊精的结构特征和性质 | 第18页 |
1.5.3 β-环糊精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1.5.4 环糊精超分子包含物 | 第19-20页 |
1.6 智能高分子材料 | 第20-27页 |
1.6.1 智能高分子材料的特征 | 第21页 |
1.6.2 智能高分子的分类 | 第21-27页 |
1.7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 第27-28页 |
1.8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1.9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纳米材料(β-CD-(SH)_7/AD-PMAA)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48页 |
2.1 引言 | 第30-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2.3 合成步骤 | 第34-37页 |
2.3 材料的结构与表征 | 第37-38页 |
2.3.1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37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7页 |
2.3.3 核磁共振 | 第37页 |
2.3.4 荧光分光光度计 | 第37-38页 |
2.3.5 凝胶渗透色谱仪 | 第38页 |
2.3.6 动态光散射 | 第38页 |
2.3.7 紫外分光光度计 | 第3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2.4.1 主体物质分析 | 第38-39页 |
2.4.2 客体物质分析 | 第39-42页 |
2.4.3 pH溶液载体纳米粒子的透光率的分析 | 第42-43页 |
2.4.4 荧光分光光度计 | 第43-44页 |
2.4.5 动态光散射(DLS) | 第44-45页 |
2.4.6 透射电镜(TEM) | 第45页 |
2.5 结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纳米材料(β-CD-(SH)_7/AD-PMAA)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 第48-60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9-50页 |
3.2.2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第50页 |
3.2.3 粘膜实验 | 第50-51页 |
3.2.4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51页 |
3.2.5 标准工作曲线的确定 | 第51-52页 |
3.2.6 药物固载及其释放 | 第52-53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53-57页 |
3.3.1 细胞毒性分析 | 第53-54页 |
3.3.2 载体粘附力分析 | 第54-56页 |
3.3.3 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 第56-57页 |
3.4 结论 | 第57-60页 |
第四章 纳米材料(β-CD-(SH)_7/AD-PMAA)在重金属离子吸附方面的应用 | 第60-70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9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1页 |
4.2.2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61页 |
4.2.3 储备溶液的配制 | 第61-62页 |
4.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2页 |
4.2.5 金属离子吸附实验及其讨论 | 第62-69页 |
4.3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