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各种农药论文--除草剂(杀草剂)论文

茄科作物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 除草剂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1-14页
        1.1 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第11-12页
            1.1.1 热脱附技术第11-12页
            1.1.2 蒸汽浸提技术第12页
        1.2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第12-13页
            1.2.1 土壤光催化降解修复技术第12页
            1.2.2 土壤氧化-还原修复技术第12页
            1.2.3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第12-13页
        1.3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第13页
            1.3.1 植物修复技术第13页
            1.3.2 微生物修复技术第13页
        1.4 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第13-14页
            1.4.1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第14页
            1.4.2 化学--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第14页
            1.4.3 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第14页
    2 除草剂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第14-17页
        2.1 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及其研究第15-16页
            2.1.1 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类第15页
            2.1.2 微生物降解污染土壤中除草剂的机制第15页
            2.1.3 影响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因素第15-16页
        2.2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除草剂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第16-17页
        2.3 除草剂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前景与展望第17页
    3 植物源安全剂研究进展第17-20页
        3.1 安全剂的应用现状第17页
        3.2 安全剂的作用机理第17-20页
            3.2.1 解释安全剂作用机理的相关假说第17-18页
            3.2.2 安全剂与植物解毒能力的关系第18页
            3.2.3 安全剂对P450s的诱导作用第18-19页
            3.2.4 安全剂对GSTs的诱导作用第19-20页
    4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降解菌J3对茄科作物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作用第21-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1-22页
        1.1 试验地概况第21页
        1.2 供试药剂和材料第21页
        1.3 试验仪器第21页
        1.4 试验处理与方法第21-22页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5页
        2.1 降解菌J3对茄子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效果第22-23页
        2.2 降解菌J3对番茄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效果第23-24页
        2.3 降解菌J3对烟草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效果第24-25页
    3 结论与讨论第25-26页
第三章 PMS/金属离子体系修复二氯喹啉酸药害第26-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1.1 试验仪器第26-27页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第27页
        1.3 供试土壤和水稻品种第27页
    2 方法第27-28页
        2.1 水溶液中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第27-28页
        2.2 二氯喹啉酸的测定第28页
        2.3 降解体系及产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28页
        2.4 降解体系对土壤中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第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3.1 水溶液中钴离子催化条件下PMS的量对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第28-30页
        3.2 催化剂对PMS降解的影响第30-31页
        3.3 降解体系及产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31-32页
        3.4 土壤中钴离子催化条件下PMS的量对二氯喹啉酸降解的影响第32-33页
    4 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降解菌与植物源安全剂协同修复二氯喹啉酸药害第34-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1.1 试验仪器第34页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第34页
        1.3 供试土壤和作物品种第34-35页
        1.4 室内盆栽试验第35页
        1.5 田间小区试验第35-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37页
    3 讨论第37-39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4页
致谢第44-45页
个人简介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旱稻孢囊线虫的对水稻苗的危害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下一篇:农药中间体频哪醇合成新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