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内科论文

辨证针刺治疗脾胃气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人口学特点分析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6-10页
引言第10-13页
    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 辨证施治是针刺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第10页
        1.2.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可靠第10-11页
        1.3. 分析PDS发病的人口学特点对探讨PDS诊疗策略具有重要价值第11-12页
    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一部分 ——针刺疗法对脾胃气虚型PDS的临床疗效观察第13-39页
    1. 研究对象第13-15页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第13页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13-15页
            1.2.1 诊断标准第13-14页
            1.2.2 纳入、排除以及剔除标准第14页
            1.2.3.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第14-15页
    2. 研究方法第15-23页
        2.1 随机方法第15页
        2.2 盲法设计及实施第15页
        2.3 分组、选穴以及操作第15-19页
            2.3.1 治疗组第15-16页
            2.3.2 对照组第16-17页
            2.3.3 辅助针刺点的定位及操作第17页
            2.3.4 针具和电针仪器第17页
            2.3.5 针刺标准操作程序第17-19页
        2.4 观察周期第19页
        2.5 观察指标第19-20页
            2.5.1 生理学指标第19-20页
            2.5.2 实验室检查第20页
            2.5.3 疗效评价指标第20页
            2.5.4 安全性观察第20页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20-22页
            2.6.1 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第20-21页
            2.6.2 加强受试者依从性的方案第21-22页
        2.7 统计分析第22-23页
            2.7.1 统计分析计划书与统计软件第22页
            2.7.2 统计分析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3. 研究结果第23-39页
        3.1 各组一般生命体征情况分析第23页
        3.2 疗效指标第23-38页
        3.3 不良事件第38页
        3.4 结果第38-39页
第二部分 ——脾胃气虚型PD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对针刺效应的影响第39-45页
    1. 研究对象第39-40页
        1.1. 研究对象来源第39页
        1.2. 研究对象选择第39-40页
            1.2.1 诊断标准第39-40页
            1.2.2 纳入、排除以及剔除标准第40页
    2. 研究方法第40-41页
        2.1 随机方法第40页
        2.2 观察指标第40页
        2.3 统计分析内容与方法第40-41页
    3. 研究结果第41-45页
        3.1 病例分布情况第41页
        3.2 基线资料分析第41-43页
            3.2.1 一般情况资料基线分析第41-42页
            3.2.2 一般资料与基线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42-43页
        3.3 人口学因素与总体疗效的关系第43-45页
讨论第45-57页
    1. 中西医对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第45-47页
        1.1 中医对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第45-46页
        1.2 现代医学对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认识第46-47页
        1.3 中医痞满中脾胃气虚的证候与餐后不适综合征的关系第47页
    2. 辨证取穴针刺的必要性第47-49页
        2.1 辨证施治是针刺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且有良好疗效第47-48页
        2.2 选穴依据第48-49页
    3. 辨证针刺与非经非穴治疗脾胃气虚型PDS的临床疗效分析第49-53页
        3.1 观察指标的选择第49页
        3.2 研究结果第49-52页
            3.2.1 辨证针刺对症状的疗效探讨第49-51页
            3.2.2 辨证针刺对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的探讨第51-52页
        3.3 非经非穴以及是否得气的选择第52-53页
        3.4 疾病的选择第53页
    4. 人口学特征分析及对针刺总体疗效的影响第53-57页
        4.1 人口学特征分析第53-56页
            4.1.1 性别对PDS发病的影响第53-54页
            4.1.2 年龄、社会经济因素对PDS发病的影响第54-56页
        4.2 人口学因素对针刺治疗PDS临床疗效的影响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特色与创新第58-59页
问题与展望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件一:综述第66-73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
下一篇:燕小霞诊治肾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