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价与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土壤侵蚀评价研究 | 第11-13页 |
1.2.3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覆盖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介绍 | 第15-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2.1.1 研究区的地理介绍 | 第15-17页 |
2.1.2 研究区气候与植被 | 第17页 |
2.2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第17-18页 |
2.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4 土壤侵蚀因子的计算方法 | 第20-25页 |
2.4.1 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计算 | 第21页 |
2.4.2 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计算 | 第21-22页 |
2.4.3 坡度坡长因子LS的计算 | 第22页 |
2.4.4 生物措施因子B的计算 | 第22-23页 |
2.4.5 工程措施因子E的计算 | 第23页 |
2.4.6 耕作措施因子T的计算 | 第23页 |
2.4.7 沟蚀因子g的计算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自然因子分析 | 第25-31页 |
3.1 降雨和降雨侵蚀力分析 | 第25-27页 |
3.1.1 降雨量分析 | 第25-27页 |
3.1.2 降雨侵蚀力分析 | 第27页 |
3.2 土壤可侵蚀性分析 | 第27-28页 |
3.3 地形因子分析 | 第28-29页 |
3.4 沟蚀因子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水保措施因子分析 | 第31-36页 |
4.1 工程措施因子 | 第31-32页 |
4.2 生物措施因子 | 第32-34页 |
4.3 耕作措施因子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土地利用以及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 第36-54页 |
5.1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分析 | 第36-46页 |
5.1.1 土地利用的年际变化 | 第37-39页 |
5.1.2 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9-46页 |
5.2 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 第46-54页 |
5.2.1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5.2.2 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 | 第48-51页 |
5.2.3 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1-54页 |
第六章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 第54-58页 |
6.1 土壤侵蚀的宏观格局 | 第54-55页 |
6.2 时间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6.3 典型区土壤侵蚀的特征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8-60页 |
7.2 主要创新 | 第60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