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居住遗址论文

榆阳区明长城雨蚀破坏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现状第15-26页
    1.3 研究内容第2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1.4.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2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明长城的建筑形制及自然环境第29-39页
    2.1 榆阳区明长城建筑形制第29-34页
        2.1.1 遗址土的工程特性第29-30页
        2.1.2 建筑工艺第30-34页
    2.2 遗址自然环境第34-38页
        2.2.1 地质环境第34-36页
            2.2.1.1 地形地貌第34-35页
            2.2.1.2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第35页
            2.2.1.3 水文地质第35-36页
            2.2.1.4 地震第36页
        2.2.2 气象环境第36-38页
            2.2.2.1 温度和日照第36页
            2.2.2.2 风速风向第36-37页
            2.2.2.3 降雨与蒸发第37-38页
    2.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榆阳区典型降雨特征分析第39-53页
    3.1 季节性降雨特征分析第40-44页
        3.1.1 春季典型降雨特征第41-42页
        3.1.2 夏季典型降雨特征第42-43页
        3.1.3 秋季典型降雨特征第43-44页
    3.2 2012年单场降雨特征分析第44-47页
        3.2.1 单场降雨的基本特征第44-45页
        3.2.2 降雨特征的频率统计第45-47页
    3.3 不同雨型的降雨特征分析第47-52页
        3.3.1 小雨第49-50页
        3.3.2 中雨第50页
        3.3.3 大到暴雨第50-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明长城保存状态及破坏模式分析第53-67页
    4.1 明长城遗址的保存状态第53-60页
        4.1.1 D1-1型遗址的保存形态和雨蚀病害第53-55页
        4.1.2 D2-2型遗址的保存形态和雨蚀病害第55-57页
        4.1.3 D2-3型遗址的保存形态和雨蚀病害第57-59页
        4.1.4 D2-4型遗址的保存形态和雨蚀病害第59-60页
        4.1.5 D3-1型遗址的保存形态和雨蚀病害第60页
    4.2 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的破坏模式第60-65页
        4.2.1 降雨导致的干湿破坏第61-63页
        4.2.2 降雨导致的冲刷破坏第63-64页
        4.2.3 降雨引发的坍塌破坏第64-65页
    4.3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夯土雨蚀破坏影响机制的现场试验第67-115页
    5.1 试验方案第67-79页
        5.1.1 试验方法第67-68页
        5.1.2 试验对象第68-72页
            5.1.2.1 模拟墙体基本参数第68-69页
            5.1.2.2 模拟墙体的夯筑流程第69-72页
        5.1.3 试验设备第72-79页
            5.1.3.1 传感器的布设第72-73页
            5.1.3.2 模拟降雨设备组成第73-79页
    5.2 试验结果分析第79-112页
        5.2.1 夯土雨蚀破坏过程分析第79-85页
        5.2.2 降雨对夯土内部温度、含水率及可溶盐含量的影响第85-97页
            5.2.2.1 降雨对土体内部温度的影响第85-86页
            5.2.2.2 降雨对土体含水率的影响第86-89页
            5.2.2.3 降雨对土体内可溶盐含量的影响第89-91页
            5.2.2.4 温度、含水率、可溶盐的协同作用第91-97页
        5.2.3 夯土雨蚀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7-112页
            5.2.3.1 降雨强度对雨蚀破坏的影响第97-104页
            5.2.3.2 降雨循环次数对三种破坏模式的影响第104-105页
            5.2.3.3 土体强度对三种破坏模式的影响第105-112页
    5.3 本章小结第112-115页
第六章 雨蚀破坏影响机制的量化研究第115-131页
    6.1 夯土遗址雨蚀影响因素研究第115-117页
    6.2 夯土雨蚀破坏的量化分析第117-130页
        6.2.1 试验设计第117-120页
            6.2.1.1 方案设计第118-119页
            6.2.1.2 样品制备第119-120页
        6.2.2 试验结果第120-124页
            6.2.2.1 低强度夯土重塑样的破坏过程第121-122页
            6.2.2.2 高强度夯土重塑样的破坏过程第122-124页
        6.2.3 结果分析第124-130页
            6.2.3.1 土体前期含水率对夯土破坏模式和雨蚀程度的影响第125-128页
            6.2.3.2 土体强度对夯土雨蚀的影响第128-130页
    6.3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七章 降雨作用下明长城典型遗址的稳定性分析第131-144页
    7.1 Geo-studio软件操作简介第131-133页
    7.2 明长城典型遗址坍塌的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第133-143页
        7.2.1 D1-1型遗址坍塌的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第133-135页
        7.2.2 D2-2型遗址坍塌的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第135-137页
        7.2.3 D2-3型遗址坍塌的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第137-139页
        7.2.4 D2-4型遗址坍塌的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第139-141页
        7.2.5 D3-1型遗址坍塌的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第141-143页
    7.3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结论与创新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作者简介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酥粉陶质文物的病变分析及其保护研究
下一篇:小秦岭和鲁山地区太华杂岩的研究:对华北南缘基底演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