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品质管理与质量控制论文

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页
    1.2 织物折皱回复的评价方法与性能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织物折皱回复评价方法的发展状况第10-11页
        1.2.2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3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4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5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参考文献第17-20页
第二章 织物折皱回复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第20-40页
    2.1 织物折皱回复视频序列的采集第20-21页
    2.2 基于Hough变换的织物折皱回复角自动测量第21-26页
        2.2.1 二值化第22-23页
        2.2.2 细化第23-25页
        2.2.3 Hough变换第25-26页
    2.3 基于图像配准的织物折皱回复角的自动测量第26-31页
        2.3.1 图像预处理第27-28页
        2.3.2 图像配准第28-31页
    2.4 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第31-38页
        2.4.1 比较单帧图像的测量结果第31-34页
        2.4.2 比较视频序列的测量结果第34-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第三章 织物折皱回复角图像测试系统构建第40-66页
    3.1 软件系统第40-44页
        3.1.1 程序设计第40-41页
        3.1.2 软件架构设计第41-44页
    3.2 硬件系统第44-50页
        3.2.1 硬件选择第44页
        3.2.2 硬件配置第44-46页
        3.2.3 硬件系统设计第46-50页
    3.3 与现有测量设备比较第50-58页
        3.3.1 试样准备第50-51页
        3.3.2 试验方法第51-52页
        3.3.3 试验结果第52-58页
    3.4 试验参数选择第58-64页
        3.4.1 试样准备第59页
        3.4.2 样本容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第59-60页
        3.4.3 加压参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第60-62页
        3.4.4 回复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第62-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第四章 基于图像技术的织物折皱回复过程研究第66-83页
    4.1 引言第66-67页
    4.2 动态评价指标第67-70页
        4.2.1 初始回复速率第67-68页
        4.2.2 急弹时间和急弹回复角第68-69页
        4.2.3 缓弹时间和缓弹回复角第69-70页
        4.2.4 回复率第70页
    4.3 棉型织物的折皱回复过程第70-75页
        4.3.1 动态测试结果第70-71页
        4.3.2 经反复加压后的回复过程第71-75页
    4.4 毛型织物的折皱回复过程第75-79页
        4.4.1 动态测试结果第76-77页
        4.4.2 经反复加压后的回复过程第77-79页
    4.5 棉织物与毛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比较第79-80页
    4.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第五章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单值化表征第83-97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折皱回复性能各向异性的研究方法第83-85页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85-95页
        5.3.1 平纹织物折皱回复的各向异性第85-91页
        5.3.2 斜纹织物折皱回复的各向异性第91-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第六章 织物抗弯刚度对其折皱回复性能的影响第97-109页
    6.1 引言第97页
    6.2 理论模型第97-100页
    6.3 试验材料准备第100页
    6.4 测试系统第100-103页
        6.4.1 弯曲性能测试方法第101-102页
        6.4.2 折皱回复性能测试方法第102-103页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103-107页
    6.6 本章小结第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2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9-110页
    7.2 创新点第110-111页
    7.3 对该课题的展望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接枝淀粉浆料生物降解性和退浆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