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1-15页 |
1.1.1 植物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1-12页 |
1.1.2 植物生理生化途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2-14页 |
1.1.3 植物对干旱胁迫解除后的响应 | 第14-15页 |
1.2 玉米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及其利用 | 第15-21页 |
1.2.1 玉米自交系的改良与利用 | 第15-16页 |
1.2.2 玉米近缘种大刍草及其在玉米种质创新中的利用 | 第16-18页 |
1.2.3 玉米耐旱性评价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3-24页 |
3.3 性状测定 | 第24-32页 |
3.3.1 大刍草各耐旱性状的测定 | 第24-31页 |
3.3.2 远缘杂交后代与玉米RIL群体耐旱性状的测定 | 第31-32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32-3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4-64页 |
4.1 大刍草耐旱性鉴定 | 第34-47页 |
4.1.1 大刍草耐旱性等级划分 | 第34-36页 |
4.1.2 不同水分条件下12份大刍草的表型差异 | 第36-41页 |
4.1.3 大刍草抗旱系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5页 |
4.1.4 大刍草耐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45-47页 |
4.2 玉米与大刍草远缘杂交后代的耐旱性鉴定 | 第47-53页 |
4.2.1 远缘杂交后代耐旱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47-48页 |
4.2.2 远缘杂交后代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51页 |
4.2.3 远缘杂交后代的聚类分析及其耐旱性鉴定 | 第51-53页 |
4.3 两个玉米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耐旱性鉴定 | 第53-64页 |
4.3.1 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第53页 |
4.3.2 两个玉米RIL群体耐旱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53-56页 |
4.3.3 两个玉米RIL群体耐旱相关性状遗传力分析 | 第56页 |
4.3.4 两个玉米RIL群体耐旱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9页 |
4.3.5 两个玉米RIL群体耐旱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59-61页 |
4.3.6 两个玉米RIL群体耐旱性的综合评价与鉴定 | 第61-64页 |
5. 讨论 | 第64-69页 |
5.1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耐旱指标性状的表现 | 第64-65页 |
5.2 玉米种质抗逆性研究 | 第65-67页 |
5.3 耐旱玉米种质的利用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