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1章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现状 | 第11-23页 |
1.1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特点 | 第11-14页 |
1.1.1 规模巨大 | 第11-12页 |
1.1.2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已形成利益链条化 | 第12-13页 |
1.1.3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以知名产品为主,隐蔽性极强 | 第13-14页 |
1.2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构成的特点 | 第14-16页 |
1.2.1 犯罪主体的特点 | 第14页 |
1.2.2 犯罪手段的特点 | 第14-15页 |
1.2.3 犯罪方式的特点 | 第15页 |
1.2.4 犯罪活动隐蔽性强 | 第15-16页 |
1.3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行为的分析 | 第16-17页 |
1.3.1 发布广告 | 第16页 |
1.3.2 接受订单 | 第16-17页 |
1.3.3 交付货物 | 第17页 |
1.3.4 收取货款 | 第17页 |
1.4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危害 | 第17-21页 |
1.4.1 损害知名品牌的商家利益 | 第17-19页 |
1.4.2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 第19页 |
1.4.3 阻碍电商的健康发展 | 第19-20页 |
1.4.4 严重影响诚信交易氛围的形成 | 第20-21页 |
1.5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侦查难点 | 第21-23页 |
1.5.1 影响范围广 | 第21页 |
1.5.2 司法管辖的不确定性 | 第21-22页 |
1.5.3 证据取得的无能性 | 第22-23页 |
第2章 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犯罪的成因 | 第23-32页 |
2.1 网络商品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23-24页 |
2.1.1 网络商品交易的特点 | 第23-24页 |
2.1.2 网络商品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 第24页 |
2.2 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 | 第24-26页 |
2.3 相关平台管理不到位 | 第26-29页 |
2.3.1 网络平台的商家入驻机制不完善 | 第26-27页 |
2.3.2 消费者维权困难 | 第27-28页 |
2.3.3 物流监管体系松散 | 第28-29页 |
2.4 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消费者知假购假 | 第29-30页 |
2.5 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0-32页 |
第3章 治理网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对策 | 第32-40页 |
3.1 在国家层面上:规范市场环境,尽快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 | 第32-36页 |
3.1.1 健全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3.1.2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 第33-34页 |
3.1.3 建立成熟的消费市场 | 第34-35页 |
3.1.4 建立有效司法打击机制 | 第35-36页 |
3.2 相关平台层面:健全预防机制,完善纠纷处理规则 | 第36-38页 |
3.2.1 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管理 | 第36-38页 |
3.2.2 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监管 | 第38页 |
3.3 消费者层面: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 第38-39页 |
3.4 品牌厂商层面:提高打假积极性,形成品牌联盟,协同打假 | 第39-40页 |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0-41页 |
4.1 结论 | 第40页 |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