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四)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2页 |
一、道德选择能力及其必要性 | 第12-22页 |
(一) 道德选择能力 | 第12-17页 |
1. 道德选择能力的诠释 | 第12-15页 |
2. 道德选择能力的衡量 | 第15-17页 |
(二) 提高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1. 当今社会迅速变化的要求 | 第17-18页 |
2. 道德观念多样性的要求 | 第18-19页 |
3. 道德实践本性的要求 | 第19页 |
4. 个人活动自主性的要求 | 第19-20页 |
5. 高校德育效果欠佳的原因 | 第20-22页 |
二、道德选择能力的构成 | 第22-30页 |
(一) 完善的道德知识 | 第22-24页 |
1. 道德知识的涵义及其类型 | 第22-23页 |
2. 完善的道德知识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作用 | 第23-24页 |
(二) 明确的道德标准 | 第24-26页 |
1. 道德标准的涵义和类型 | 第24-25页 |
2. 明确的道德标准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意义 | 第25-26页 |
(三) 良好的道德意志 | 第26-27页 |
1. 道德意志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 第26页 |
2. 良好的道德意志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四) 坚定的道德信念 | 第27-30页 |
1. 道德信念的涵义及其类型 | 第27-28页 |
2. 坚定的道德信念对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价值 | 第28-30页 |
三、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 第30-41页 |
(一) 明确高校的德育理念 | 第30-34页 |
1. 人本理念 | 第30-31页 |
2. 个性化理念 | 第31-32页 |
3. 生活化理念 | 第32-33页 |
4. 责任理念 | 第33-34页 |
(二) 积极构建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 | 第34-37页 |
1. 构建高校德育方法的原则 | 第34-36页 |
2. 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 第36-37页 |
(三) 大学生增强道德选择能力的主动性 | 第37-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