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13-24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1.2.1 1,2,3-三氯丙烷的理化性质及其毒理性 | 第14-15页 | 
| 1.2.2 1,2,3-三氯丙烷污染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1.5 创新点 | 第22-24页 | 
| 2 场地水文地质结构与地下水动力场分析 | 第24-48页 | 
| 2.1 场地概况 | 第24-27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 2.1.3 气象水文 | 第24-26页 | 
| 2.1.4 地下水利用状况 | 第26页 | 
| 2.1.5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6-27页 | 
| 2.1.6 场地污染背景 | 第27页 | 
| 2.2 场地基础环境数据获取 | 第27-32页 | 
| 2.2.1 场地调查范围 | 第28页 | 
| 2.2.2 数据获取方法 | 第28-31页 | 
| 2.2.3 数据内容 | 第31-32页 | 
| 2.3 场地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 第32-38页 | 
| 2.3.1 场地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 第32-35页 | 
| 2.3.2 浅层水文地质结构的物探验证 | 第35-37页 | 
| 2.3.3 本研究对场地水文地质结构的概化与界定 | 第37-38页 | 
| 2.4 场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 | 第38-47页 | 
| 2.4.1 场地地下水动态 | 第38-41页 | 
| 2.4.2 场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 | 第41-4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3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迁移的动力学分析 | 第48-74页 | 
| 3.1 场地污染状况 | 第48-63页 | 
| 3.1.1 土壤污染状况 | 第48-50页 | 
| 3.1.2 地下水污染状况 | 第50-60页 | 
| 3.1.3 研究场地非水相液体(NAPL)存在的分析判定 | 第60-63页 | 
| 3.2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污染的动力学分析 | 第63-72页 | 
| 3.2.1 地下水流对1,2,3-三氯丙烷迁移的作用分析 | 第63-68页 | 
| 3.2.2 含水介质对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的吸附阻滞作用分析 | 第68-70页 | 
| 3.2.3 1,2,3-三氯丙烷在地下水中迁移的水动力弥散作用分析 | 第70-71页 | 
| 3.2.4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污染迁移的动力学模式 | 第71-7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4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的微生物可降解性分析 | 第74-99页 | 
| 4.1 基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微生物降解分析 | 第74-84页 | 
| 4.1.1 基于水文地球化学的微生物降解分析 | 第74-81页 | 
| 4.1.2 研究场地地下水中氯代烃微生物降解能力评价 | 第81-84页 | 
| 4.2 基于地下水中微生物分布的1,2,3-三氯丙烷生物降解分析 | 第84-95页 | 
| 4.2.1 地下水中微生物测序序列分布特征 | 第84-85页 | 
| 4.2.2 地下水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85-91页 | 
| 4.2.3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的微生物降解分析 | 第91-95页 | 
| 4.3 基于碳单体同位素的1,2,3-三氯丙烷生物降解分析 | 第95-9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5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衰减能力估算 | 第99-107页 | 
| 5.1 场地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天然衰减速率估算 | 第99-105页 | 
| 5.1.1 估算方法 | 第99-100页 | 
| 5.1.2 浅层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天然衰减速率估算 | 第100-102页 | 
| 5.1.3 深层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天然衰减速率估算 | 第102-104页 | 
| 5.1.4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天然衰减能力讨论 | 第104-105页 | 
| 5.2 场地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的生物降解速率估算 | 第105-106页 | 
| 5.2.1 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生物降解速率估算 | 第105-106页 | 
| 5.2.2 天然地下水中1,2,3-三氯丙烷的生物降解讨论 | 第106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 6.1 结论 | 第107-108页 | 
| 6.2 展望 | 第108-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1-122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