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视角下入户抢劫中“户”的认定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住宅权概述 | 第11-18页 |
(一) 住宅的涵义及特征 | 第11-13页 |
1. 住宅的涵义 | 第11-12页 |
2. 住宅的特征 | 第12-13页 |
(二) 住宅权的内容及保护 | 第13-14页 |
1. 住宅权的内容 | 第13页 |
2. 住宅权的保护 | 第13-14页 |
(三) 住宅自由权的法理分析 | 第14-17页 |
1. 案例 | 第14-15页 |
2. 住宅自由权存在的基础——人身自由 | 第15-16页 |
3. 住宅自由权保障的核心——隐私权 | 第16页 |
4. 案例分析 | 第16-17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二、刑法中对“户”的界定 | 第18-25页 |
(一) “户”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 “户”的特征 | 第19-20页 |
1. 功能特征 | 第19页 |
2. 场所特征 | 第19-20页 |
(三) 对特殊“户”的认识 | 第20-22页 |
1. 商住两用的“户” | 第20-21页 |
2. 抢劫第三人的“户” | 第21-22页 |
(四) 宪法中的“住宅”与刑法中的“户” | 第22-23页 |
(五) “户”的司法掌握标准——合宪 | 第23-25页 |
三、我国合宪性解释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 第25-34页 |
(一) 合宪性解释的理论 | 第25-27页 |
1. 合宪性解释的概念 | 第25-26页 |
2. 合宪性解释的性质 | 第26-27页 |
(二) 合宪性解释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1. 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2. 合宪性解释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三) 合宪性解释的实践探究 | 第29-34页 |
1. 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2.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31-34页 |
四、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附件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