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莎草科的研究历史及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莎草科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页 |
·莎草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经典系统分类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莎草科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叶片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15-17页 |
·果皮微形态特征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苞片和秆的解剖学研究 | 第19-20页 |
·疏花薹草组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2.疏花薹草组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 | 第22-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取材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页 |
·观察和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5页 |
·表皮特征 | 第23-24页 |
·表皮细胞大小 | 第23-24页 |
·表皮附属性状 | 第24页 |
·叶肉细胞 | 第24页 |
·气腔 | 第24-25页 |
·泡状细胞 | 第25页 |
·中脉维管束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9页 |
·叶片解剖特征的稳定性 | 第25-26页 |
·叶片解剖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26-28页 |
·叶片解剖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28-29页 |
附录 | 第29-39页 |
3.疏花薹草组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 第39-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页 |
·材料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页 |
·观察和数据处理 | 第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表皮细胞形状及大小 | 第39-40页 |
·垂周壁式样 | 第40页 |
·气孔器 | 第40页 |
·硅质乳突 | 第40页 |
·表皮附属物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4页 |
·叶表皮的一般特征及在种内的稳定性 | 第40-41页 |
·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41-42页 |
·叶表皮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4页 |
4.瘦果显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 第54-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材料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瘦果外观 | 第55-56页 |
·瘦果大小 | 第55-56页 |
·喙的长度及形状 | 第56页 |
·柄的形状 | 第56页 |
·棱及棱面形态 | 第56页 |
·瘦果表皮纹饰 | 第56-57页 |
·中心体形态及数量 | 第56-57页 |
·硅质台形态 | 第57页 |
·垂周壁 | 第57页 |
·讨论 | 第57-61页 |
·瘦果微形态特征及种内的稳定性 | 第57-58页 |
·瘦果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 | 第58-59页 |
·瘦果微形态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71页 |
5.疏花薹草组Sect.Careyanae的分类修订 | 第71-81页 |
6.结语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