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反垄断民事诉讼社会组织原告资格的一般理论 | 第8-19页 |
一、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概述 | 第8-13页 |
(一)竞争者 | 第8-9页 |
(二)消费者 | 第9-10页 |
(三)社会组织 | 第10-11页 |
(四)国家机关 | 第11-13页 |
二、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 | 第13-15页 |
(一)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界定 | 第13页 |
(二)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确定标准 | 第13-15页 |
三、社会组织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理论依据 | 第15-19页 |
(一)当事人适格理论 | 第15-17页 |
(二)诉讼信托理论 | 第17-18页 |
(三)权力制衡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赋予社会组织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价值分析 | 第19-26页 |
一、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一般价值分析 | 第19-22页 |
(一)有利于保护私人主体合法权益 | 第19-20页 |
(二)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 第20页 |
(三)有利于化解行政机制固有缺陷 | 第20-21页 |
(四)有利于突破行政执法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二、社会组织作为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的特殊价值分析 | 第22-26页 |
(一)有效填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间的空白 | 第22-23页 |
(二)有效弥补分散群体的缺陷 | 第23-24页 |
(三)有利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24-25页 |
(四)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社会组织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和问题 | 第26-34页 |
一、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社会组织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 | 第26-29页 |
(一)《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 第26-27页 |
(二)《反垄断法》的规定 | 第27页 |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 第27-28页 |
(四)法律适用条件及合理性分析 | 第28-29页 |
二、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社会组织原告资格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一)社会组织的范围规定过于狭窄 | 第29页 |
(二)我国社会组织自身存在问题 | 第29-32页 |
(三)缺少对社会组织原告资格的合理限制 | 第32-33页 |
(四)社会组织在具体案件中的原告资格冲突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社会组织原告资格制度的完善 | 第34-44页 |
一、适当扩大社会组织作为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的范围 | 第34-36页 |
(一)统一赋予消费者组织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 | 第34-35页 |
(二)赋予部分行业协会反垄断民事诉讼原告资格 | 第35-36页 |
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 第36-38页 |
(一)政府逐步退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控制 | 第36-37页 |
(二)完善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 | 第37页 |
(三)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 | 第37-38页 |
三、合理限制社会组织原告资格 | 第38-40页 |
(一)对社会组织取得原告资格条件的合理限制 | 第38页 |
(二)对社会组织诉权的合理限制 | 第38-40页 |
四、明确社会组织之间的诉讼资格界限 | 第40-41页 |
(一)纵向界限 | 第40-41页 |
(二)横向界限 | 第41页 |
五、建立胜诉奖励机制 | 第41-44页 |
(一)建立胜诉奖励机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41-42页 |
(二)胜诉奖励机制的实施主体与资金来源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