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词 | 第9-13页 |
| 前言 | 第13-16页 |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 2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 1 AM真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研究 | 第16-19页 |
| ·豆科植物与AM真菌之间的相互选择性 | 第16-17页 |
| ·豆科植物、AM真菌与根瘤菌的联合共生 | 第17-18页 |
| ·AM真菌对豆科植物的促生长效应 | 第18-19页 |
| ·AM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效应 | 第19页 |
| 2 AM真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促进磷素的吸收 | 第19-20页 |
| 3 AM真菌对豆科植物细根的影响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3-72页 |
| 试验一 接种AM真菌对紫花苜蓿抗旱性的影响 | 第23-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材料 | 第23-24页 |
|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4-25页 |
|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生长量、根围AM真菌的侵染率以及孢子数 | 第25-26页 |
| ·接种AM真菌对紫花苜蓿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各指标与苜蓿抗旱系数关联度分析 | 第27-28页 |
| 3 讨论 | 第28-30页 |
| 4 结论 | 第30-31页 |
| 试验二 接种不同AM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效应 | 第31-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培养时间试验中植物菌根侵染率变化 | 第33-34页 |
| ·培养时间对供体和受体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培养时间对供体和受体植株磷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38页 |
| 4 结论 | 第38-40页 |
| 试验三 不同磷水平下AM真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素利用的影响 | 第40-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 ·紫花苜蓿侵染率和根瘤菌数量 | 第41-42页 |
|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干重、根长度、株高和分枝数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磷浓度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 ·菌根生长反应、菌根依赖性以及AM真菌对植物磷吸收的贡献 | 第44-45页 |
| ·接种菌根真菌和施磷的交互效应对紫花苜蓿影响 | 第45-46页 |
| 3 讨论 | 第46-47页 |
| 4 结论 | 第47-49页 |
| 试验四 AM真菌对苜蓿细根生长及周转特征的影响 | 第49-6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 ·供试植物与菌种 | 第49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49-50页 |
| ·种子处理 | 第50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50-52页 |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52-60页 |
| ·AM处理对紫花苜蓿菌根侵染率和根瘤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 ·接种菌根真菌紫花苜蓿的活细根和死细根现存生物量动态变化特征 | 第53-54页 |
| ·接种菌根真菌紫花苜蓿细根的生长和死亡动态特征 | 第54-56页 |
| ·细根根长密度 (RLD) | 第56-57页 |
| ·细根根表面积密度(RSAD) | 第57-58页 |
| ·接种菌根真菌紫花苜蓿细根生死之比(R)和周转特征 | 第58-60页 |
| ·细根单位表面积磷含量及地上生物量 | 第60页 |
| 3 讨论 | 第60-63页 |
| ·接种AM真菌对苜蓿生物量、RLDP和RLDM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接种AM真菌对苜蓿细根RLD和RSAD的影响 | 第62页 |
| ·接种AM真菌对苜蓿细根周转、单位根表面积磷含量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 4 结论 | 第63-65页 |
| 试验五AM真菌对苜蓿促生长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65-72页 |
| 1 数据来源 | 第65-66页 |
| ·接种5种AM真菌后紫花苜蓿13个指标数据 | 第65-66页 |
| 2 分析方法 | 第66-71页 |
| ·主成分分析法(PCA) | 第66-67页 |
| ·隶属函数分析(SFA) | 第67页 |
| ·灰色关联度法(GRA) | 第67-69页 |
| ·模糊相似优先比法(SPRM) | 第69-70页 |
| ·对四种方法的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 3 结论 | 第71-72页 |
| 第三章 论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 1 全文结论 | 第72-73页 |
| ·接种AM真菌可提高苜蓿抗旱性能 | 第72页 |
| ·菌丝网络在供体和受体植物之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 | 第72页 |
| ·接种AM真菌后可显著促进苜蓿生物量增加和磷素利用效率 | 第72页 |
| ·AM真菌对苜蓿根系统的形成及细根周转过程具有明显的影响 | 第72页 |
| ·不同菌种对苜蓿整体的促生长效应综合评价 | 第72-73页 |
| 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86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