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破坏机理及耦合控制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软岩巷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国外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第17-19页 |
·国内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第19-2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高家梁矿区工程概况 | 第25-31页 |
·井田位置、交通及四邻关系 | 第25-26页 |
·井田位置 | 第25页 |
·井田交通 | 第25页 |
·井田四邻关系 | 第25-26页 |
·区域地质 | 第26-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地层特征 | 第28-29页 |
·矿区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回采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力学与原位特性研究 | 第31-45页 |
·回采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物理力学测定 | 第31-37页 |
·地质条件 | 第31-32页 |
·物理性质指标测定 | 第32-33页 |
·力学性质指标测定 | 第33-37页 |
·泥质复合顶板物理力学特性分析 | 第37页 |
·泥质复合顶板岩石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研究 | 第37-38页 |
·泥质复合顶板岩石微观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泥质复合顶板岩石化学成分分析 | 第38页 |
·孔壁检视法测定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松动圈 | 第38-44页 |
·测试设备 | 第39页 |
·测点布置 | 第39-41页 |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基于分形理论预测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松动圈 | 第45-54页 |
·分形理论与分形维数 | 第45-47页 |
·分形理论 | 第45-46页 |
·分形几何学分析 | 第46-47页 |
·裂隙围岩块度分形模型分析 | 第47-49页 |
·基于分形理论预测20307皮带煤巷松动圈半径 | 第49-53页 |
·确定煤巷围岩分形维值 | 第49-52页 |
·煤巷围岩分形维值与松动圈厚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回采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54-71页 |
·回采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54-58页 |
·国外动压巷道稳定性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 第54-56页 |
·国内动压巷道稳定性分类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56-58页 |
·2~中煤层受回采动压影响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指标 | 第58-64页 |
·动压作用下2~中煤巷围岩稳定性整体分类 | 第64-68页 |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对围岩稳定性整体分类步骤 | 第64-65页 |
·回采动压作用下20307皮带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 | 第65-66页 |
·20307回采工作面皮带顺槽模糊综合评判 | 第66-68页 |
·泥质复合顶板动压煤巷围岩稳定性次分类 | 第68-69页 |
·高家梁煤矿动压煤巷围岩次分类 | 第68-69页 |
·动压煤巷围岩软弱结构判别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6 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变形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 | 第71-97页 |
·20307工作面皮带顺槽煤巷原支护情况 | 第71-72页 |
·回采煤巷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72-74页 |
·20307皮带顺槽煤巷变形破坏调查 | 第72-73页 |
·20307皮带顺槽煤巷变形特征分析 | 第73-74页 |
·动压作用下煤巷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 第74-85页 |
·确定变形破坏关键部位 | 第74-79页 |
·煤巷围岩应力分布及变形破坏理论分析 | 第79-84页 |
·动压作用下煤巷围岩变形分析 | 第84-85页 |
·泥质复合顶板煤巷回采过程分析 | 第85-95页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85-88页 |
·原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8-95页 |
·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失稳分析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7 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耦合支护对策研究 | 第97-113页 |
·泥质复合顶板煤巷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 第97-98页 |
·动压下泥质复合顶板回采软岩煤巷耦合控制对策 | 第98-104页 |
·回采软岩煤巷稳定性控制原则 | 第98-99页 |
·回采软岩煤巷变形力学机制分类 | 第99-101页 |
·工程软岩类型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确定软岩煤巷变形力学机制 | 第102-103页 |
·耦合控制力学对策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耦合支护控制回采软岩煤巷变形过程分析 | 第104-112页 |
·建立试验段软岩煤巷三维计算模型 | 第104-105页 |
·耦合支护方案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5-110页 |
·动压条件下泥质复合顶板煤巷稳定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8 现场工业性试验 | 第113-138页 |
·工程概述 | 第113页 |
·煤巷支护设计思路 | 第113-114页 |
·煤巷支护参数设计 | 第114-119页 |
·顶板锚杆支护参数 | 第114-115页 |
·顶板锚索支护参数 | 第115-116页 |
·两帮锚杆支护参数 | 第116页 |
·水患区注浆参数 | 第116-117页 |
·金属网、托盘与W型钢带 | 第117-119页 |
·煤巷支护效果监测与分析 | 第119-136页 |
·支护效果监测目的及内容 | 第119-120页 |
·监测断面及测站位置 | 第120-121页 |
·泥质复合顶板离层监测 | 第121-124页 |
·软岩煤巷围岩表面位移监测 | 第124-129页 |
·软岩煤巷锚杆(索)受力监测 | 第129-136页 |
·数值计算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1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9页 |
·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作者简历 | 第149-1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1-152页 |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52-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