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7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2.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3.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2. 创新点 | 第15页 |
| (四)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一. 恩格斯家庭观生成的语境 | 第17-23页 |
| (一) 恩格斯家庭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1. 摩尔根的婚姻家庭观 | 第17-18页 |
| 2. 黑格尔的婚姻家庭思想 | 第18-19页 |
| 3. 马克思关于婚姻家庭的思想 | 第19-20页 |
| (二) 恩格斯家庭观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 第20-21页 |
| (三) 恩格斯个人婚姻家庭情况对于家庭观形成的影响 | 第21-23页 |
| 二. 恩格斯家庭观的提出 | 第23-32页 |
| (一) 恩格斯婚姻家庭观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 1. 恩格斯家庭观思想的萌芽阶段 | 第23-24页 |
| 2. 恩格斯家庭观思想的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 3. 恩格斯家庭观思想的成熟阶段 | 第25-26页 |
| (二) 恩格斯关于家庭本质的阐述 | 第26-29页 |
| 1. 从家庭的概念揭示家庭的本质 | 第27-28页 |
| 2. 从“人的生产”看家庭的本质 | 第28-29页 |
| (三) 恩格斯关于家庭职能的思考 | 第29-32页 |
| 1. 家庭的政治功能 | 第29页 |
| 2. 家庭的经济功能 | 第29-30页 |
| 3. 家庭的情感功能 | 第30页 |
| 4. 家庭的生育功能 | 第30-32页 |
| 三. 恩格斯对家庭历史发展形态演进的探讨 | 第32-39页 |
| (一) 家庭形态的历史演变 | 第32-36页 |
| 1. 血缘家庭 | 第33页 |
| 2. 普那路亚家庭 | 第33页 |
| 3. 对偶家庭 | 第33-34页 |
| 4. 一夫一妻制家庭 | 第34-36页 |
| (二) 恩格斯家庭观的价值指向 | 第36-39页 |
| 1. 男女双方应以爱情为基础和前提 | 第36-37页 |
| 2. 强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婚姻 | 第37-39页 |
| 四.恩格斯家庭观的意义及启示 | 第39-44页 |
| (一) 恩格斯家庭观的理论意义 | 第39-40页 |
| 1. 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婚姻家庭观念 | 第39页 |
| 2. 有利于推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 | 第39-40页 |
| 3. 为其他学科探讨婚姻家庭问题提供启迪 | 第40页 |
| (二) 恩格斯家庭观的现实意义 | 第40-44页 |
| 1.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理解物质作用 | 第41页 |
| 2. 增强男女双方责任感,注重家庭结构建设 | 第41-42页 |
| 3.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注重家庭德育教育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