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导论 | 第10-17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 2 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 ·高校音乐教育 | 第17-21页 |
| ·音乐教育的概念及理论 | 第17页 |
| ·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 第17页 |
| ·高校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第17-21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21-23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 第21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21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 第21-22页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体现 | 第22-23页 |
| ·高校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可行性 | 第23页 |
| ·教育目标一致 | 第23页 |
| ·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3页 |
| ·高校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功能的优势 | 第23-27页 |
| ·高校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时代机遇 | 第23-24页 |
| ·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 第24-25页 |
| ·音乐传播媒介多样性拓展了教育内容和方法 | 第25-26页 |
| ·高校音乐被学生广泛接受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 | 第26页 |
| ·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功能具有良好的实例支撑 | 第26-27页 |
| 3 我国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 第27-32页 |
| ·古代中国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 第27-28页 |
| ·孔子的乐教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 第27页 |
| ·荀子的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 第27-28页 |
| ·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 第28-30页 |
| ·“五四”运动时期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 第28-29页 |
|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作品的重要影响作用 | 第29-30页 |
| ·现代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 第30页 |
|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 第30-32页 |
| 4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问题 | 第32-37页 |
| ·社会主流音乐引导力度不够 | 第32-33页 |
| ·高校缺乏音乐教育思想政治功能发挥全面保障 | 第33-36页 |
| ·很多高校对音乐教育没有给予充分思想重视 | 第33-34页 |
|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合理 | 第34页 |
| ·高校主流音乐教育资源欠缺 | 第34-35页 |
| ·学校音乐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 第35页 |
| ·高校实施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 第35-36页 |
| ·学生自身发掘音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足 | 第36-37页 |
| ·高校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弱 | 第36页 |
| ·高校学生音乐活动参与人数较少 | 第36-37页 |
| 5 实现音乐教育思想政治功能的途径 | 第37-50页 |
| ·社会增强主流音乐引导力度 | 第37-39页 |
| ·政府发挥调控音乐文化市场作用 | 第37页 |
| ·现代媒体行业担负引领音乐主流使命 | 第37-38页 |
| ·文艺创作者担负主流文艺作品创作使命 | 第38页 |
| ·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发挥助力作用 | 第38-39页 |
| ·高校全面保障音乐教育思想功能发挥 | 第39-48页 |
| ·高校要从思想上重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 第39页 |
| ·开设并合理安排音乐教育的课程 | 第39-40页 |
|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资源 | 第40-41页 |
| ·利用好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 | 第41-43页 |
| ·加强学校音乐教育资金投入 | 第43页 |
|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 ·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 第44-48页 |
|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第48-50页 |
| ·自觉提升音乐审美力 | 第48-49页 |
|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