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高密度大学校园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研究范围 | 第9页 |
·已有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第10-11页 |
·相关理论建构 | 第11-12页 |
·本研究和已有研究的区别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校园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界定 | 第13-14页 |
·密度和高密度概念 | 第14-16页 |
·高密度校园的含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城市中的高密度大学校园调研分析 | 第20-42页 |
·选取调研对象理由说明 | 第20页 |
·北京高校校园的发展现状和调研情况 | 第20-26页 |
·北京市大学校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 第20-23页 |
·北京市大学校园数据调研与分析 | 第23-26页 |
·北京市中心区高密度大学校园调研及案例分析 | 第26-28页 |
·北京电影学院——以校园就地再生为出发点 | 第26-27页 |
·北京服装学院——以高层垂直发展为出发点 | 第27-28页 |
·香港地区高校校园的发展和调研情况 | 第28-31页 |
·香港地区大学校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 第28-30页 |
·香港地区大学校园数据调研与分析 | 第30-31页 |
·香港地区高密度大学校园调研及案例分析 | 第31-37页 |
·香港浸会大学——以分散高密度为出发点 | 第31-33页 |
·香港城市大学——以校园综合体为出发点 | 第33-35页 |
·香港理工大学——以网格模数化为出发点 | 第35-37页 |
·京港两地城市型高密度大学校园比较分析 | 第37-40页 |
·京港两地高密度校园规划模式比较 | 第37-39页 |
·京港两地高密度校园生长模式比较 | 第39页 |
·京港两地高密度校园设计策略比较 | 第39页 |
·京港两地高密度校园法规政策比较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城市中的高密度大学校园设计策略 | 第42-58页 |
·高密度大学校园设计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 第42页 |
·高密度校园设计策略的含义 | 第42页 |
·高密度校园设计策略的内容 | 第42页 |
·高密度大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 | 第42-55页 |
·校园综合体——创造功能和空间的复合化 | 第43-45页 |
·低层高密度——创造空间和场所的亲近感 | 第45-47页 |
·高层高密度——空中开拓空间和利用空间 | 第47-49页 |
·三维立体模式——合理利用第三向度空间 | 第49-53页 |
·空间补偿——弥补高密度建筑环境的缺陷 | 第53-55页 |
·高密度大学校园设计策略对校园改造的现实意义 | 第55页 |
·高密度大学校园设计策略的的应用前景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高密度校园概念设计 | 第58-82页 |
·校园概念设计选题的意图 | 第58-59页 |
·西城和大兴校区建设比较 | 第59-62页 |
·西城校区的校园现状分析 | 第62-65页 |
·校园周边环境 | 第62-63页 |
·校园内部环境 | 第63-65页 |
·校园规划设计思想 | 第65-66页 |
·参照“92指标” | 第65-66页 |
·规划设计总则 | 第66页 |
·校园建筑设计思想 | 第66-67页 |
·校园概念设计成果 | 第67-80页 |
·设计构思 | 第67-68页 |
·校园改造前后对比 | 第68-70页 |
·概念设计鸟瞰效果图 | 第70-72页 |
·对高密度设计策略的回应 | 第72-79页 |
·其它图纸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附录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高密度校园概念设计文本 | 第92-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