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 ·引言 | 第9页 |
|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本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节段拼装墩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第12-28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国外试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内外工程应用现状 | 第21-26页 |
| ·国外工程应用现状 | 第21-24页 |
| ·国内工程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预应力节段拼装墩拟静力试验模型设计 | 第28-40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试件材料特性 | 第28-30页 |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30-36页 |
| ·试件设计 | 第30-34页 |
| ·节段制作 | 第34页 |
| ·试件安装 | 第34-36页 |
| ·试验测量系统及加载方案 | 第36-39页 |
| ·试验装置 | 第36-37页 |
| ·试验采集系统 | 第37-39页 |
| ·加载方案 | 第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40-69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试验现象 | 第40-48页 |
| ·试件C00C破坏形态 | 第40-41页 |
| ·试件C01C破坏形态 | 第41-42页 |
| ·试件C02C破坏形态 | 第42-48页 |
| ·试件破坏形态比较 | 第48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67页 |
| ·滞回特性 | 第48-50页 |
| ·滞回环和能量 | 第50-54页 |
| ·骨架曲线 | 第54-57页 |
| ·初始刚度、等效刚度及卸载刚度 | 第57-60页 |
| ·延性性能 | 第60-62页 |
| ·残余变形 | 第62-63页 |
| ·预应力钢筋应力 | 第63-64页 |
| ·曲率分布 | 第64-66页 |
| ·节段间错动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五章 基于OpenSees的有限元模型及参数分析 | 第69-82页 |
| ·引言 | 第69-70页 |
| ·OpenSees程序简介及建模步骤 | 第69-70页 |
| ·纤维模型有限元模拟方法 | 第70-73页 |
| ·混凝土材料模型 | 第70-71页 |
| ·钢筋材料模型 | 第71-72页 |
| ·预应力筋材料模型 | 第72-73页 |
| ·纤维梁柱单元 | 第73页 |
| ·节段拼装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及验证 | 第73-76页 |
| ·节段拼装墩模型试件 | 第73-74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 ·纤维模型的验证 | 第75-76页 |
|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参数分析 | 第76-81页 |
|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7-78页 |
| ·张拉控制应力对试件的影响分析 | 第78-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2-86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2-85页 |
| ·文献调研 | 第82页 |
| ·拟静力试验结论和评估 | 第82-84页 |
| ·拟静力试验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结论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