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陈世崇《随隐漫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绪论第7-13页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第7-11页
 二.文章结构及创新点第11-13页
第一章 《随隐漫录》的作者及版本第13-24页
 第一节《随隐漫录》的作者第13-15页
  一.名号之辨第13-14页
  二.籍贯述略第14页
  三.生平仕历辑补第14-15页
 第二节 《随隐漫录》的版本流传第15-21页
  一.书目著录第16页
  二.版本流传第16-21页
 第三节 中华书局点校本《随隐漫录》证误第21-24页
  一.错校第21-22页
  二.关于异文“围”、“魏”与“圉”、“僖”第22-24页
第二章《随隐漫录》的史学价值第24-45页
 第一节 继承家学,多记南北宋杂事及同时人诗词第24-26页
  一.父子人品皆高,俱仕东宫,都有笔记传世第24-25页
  二.多记南北宋杂事及同时人诗词第25-26页
 第二节 东宫为官,详载理宗及度宗宫廷仪制第26-33页
  一.详尽细致,丰富了晚宋宫廷文化的记录第26-31页
  二.孤证仅见,可备史籍拾遗和史家采摭第31-33页
 第三节 春秋史笔,揭示南宋臣降君辱之惨与所以致败之由第33-45页
  一.臣降君辱之惨第33-36页
  二.所以致败之由第36-42页
  三.忠厚悱恻之情第42-45页
第三章 《随隐漫录》的文学价值第45-60页
 第一节 《随隐漫录》阐释《诗经》表现出的文学观第45-49页
  一.宋代《诗经》研究第45-46页
  二.《随隐漫录》阐释《诗经》表现出的文学观第46-48页
  三.《随隐漫录》对传承《诗经》的其它文学作品的评价第48-49页
 第二节“唐人诗工于下生字”与宋诗“生新”的特殊视角第49-56页
  一.“唐人诗工于下生字”第49-54页
  二.宋人“生新瘦硬”的诗歌追求第54-56页
 第三节 晚宋的诗学追求第56-60页
  一.“四灵”诗派与“江西”诗派之对垒第56-57页
  二.“出入于江西、晚唐之间”的诗学追求第57-60页
结语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范小青小说中的民间意识
下一篇:契合与疏离--论赵树理的民间立场与主流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