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随工变—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对陶瓷艺术发展的作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1页 |
·课题来源 | 第7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7-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陶瓷工艺与与陶瓷艺术 | 第11-15页 |
·陶瓷工艺与陶瓷艺术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陶瓷工艺的概念界定 | 第11页 |
·陶瓷艺术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陶瓷工艺的分类 | 第12-13页 |
·古代陶瓷工艺对陶瓷艺术发展的作用 | 第13-15页 |
·从陶器的起源来谈 | 第13页 |
·从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来谈 | 第13-15页 |
3 材料的不同是陶瓷艺术改变的内因 | 第15-24页 |
·泥料的不同决定陶瓷艺术风格的不同 | 第15-19页 |
·泥料的不同带来不同的陶瓷艺术 | 第15-16页 |
·不同地域的泥料 | 第15-16页 |
·不同种类的泥料 | 第16页 |
·泥料工艺的发展改变陶瓷艺术的风格 | 第16-19页 |
·泥料加工工艺的发展 | 第16-17页 |
·泥料配方的升级 | 第17-19页 |
·釉料的发展改变陶瓷艺术的外表 | 第19-21页 |
·釉给陶瓷穿上了光滑的外表 | 第19页 |
·坯釉适应性丰富釉面肌理 | 第19-20页 |
·着色剂的发展丰富陶瓷颜色 | 第20-21页 |
·色料的发展不断丰富陶瓷彩绘艺术 | 第21-24页 |
·彩陶的出现 | 第21-22页 |
·釉里红的诞生 | 第22-24页 |
4 成型工艺的发展推动陶瓷造型艺术的改变 | 第24-31页 |
·“徒手成型法”带来的陶瓷造型艺术 | 第24-27页 |
·捏塑成型法 | 第24-25页 |
·雕塑成型法 | 第25-26页 |
·泥条盘筑法 | 第26-27页 |
·“机械成型法”带来的陶瓷造型艺术 | 第27-31页 |
·轮制 | 第27-28页 |
·修坯 | 第28-29页 |
·模制 | 第29-31页 |
5 装饰工艺的创新促进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 | 第31-40页 |
·坯体装饰工艺的创新促进陶瓷器表的丰富 | 第31-33页 |
·表面修饰 | 第31-32页 |
·纹饰装饰 | 第32-33页 |
·绞胎工艺 | 第33页 |
·釉色装饰工艺的创新促进陶瓷釉装饰的丰富 | 第33-34页 |
·隋代施半截釉 | 第34页 |
·唐代色斑釉 | 第34页 |
·彩绘装饰工艺的创新促进陶瓷彩绘艺术的发展 | 第34-40页 |
·彩陶到彩绘陶的转变 | 第35页 |
·釉下彩到釉上彩的发展 | 第35-36页 |
·同种彩绘装饰技法的创新 | 第36-37页 |
·不同彩绘装饰相结合 | 第37-40页 |
6 窑炉工艺发展是陶瓷艺术改变的条件 | 第40-49页 |
·烧成温度的提高实现陶瓷艺术质的变化 | 第40-43页 |
·窑炉的出现对烧成温度的提高 | 第40-41页 |
·窑炉结构发展对烧成温度的提高 | 第41-42页 |
·陶瓷艺术质的改变 | 第42-43页 |
·烧成气氛的不同增加陶瓷艺术色彩的变化 | 第43-45页 |
·坯体的呈色变化 | 第43-44页 |
·釉色的呈色变化 | 第44-45页 |
·装烧方式的进步改变陶瓷艺术细节变化 | 第45-49页 |
·泥饼垫烧改善烧成变形 | 第45-46页 |
·支钉烧带来支钉痕 | 第46页 |
·匣钵烧对陶瓷艺术细节的改变 | 第46-49页 |
7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