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章 1601-1616年儒耶互动的发生及展开 | 第19-37页 |
第一节 晚明儒耶互动的历史背景 | 第19-23页 |
一、天主教“自西徂东”的时代背景 | 第19-21页 |
二、晚明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环境 | 第21-23页 |
第二节 1601-1616年间儒耶互动的发生过程及特点 | 第23-37页 |
一、1601年之前天主教在华传教活动以及儒耶的初步接触 | 第23-24页 |
二、1601-1616年间儒耶互动的发生 | 第24-35页 |
三、1601-1616年儒耶互动的特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儒耶融合的学理依据 | 第37-44页 |
第一节 文化的共通性与儒、耶文化的包容性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儒耶教义层面的融合 | 第40-44页 |
一、信仰层面:天与天主的会通 | 第40-42页 |
二、伦理层面:仁与爱的会通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儒耶冲突的学理依据 | 第44-52页 |
第一节 耶、儒文化中的排他主义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儒耶教义层面的冲突 | 第45-52页 |
一、宇宙论之差异:是太极创世,还是天主创世 | 第45-47页 |
二、思维方式之差异:万物一体与神人分立 | 第47-48页 |
三、人性论之差异:人性是善是恶 | 第48-50页 |
四、人生观之差异:注重今生还是追求来世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对1601-1616年儒耶互动的评价与反思 | 第52-59页 |
第一节 貌合神离——1601-1616年儒耶的浅层融合 | 第52-53页 |
第二节 1601-1616年儒耶互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对1601-1616年儒耶互动的反思 | 第55-59页 |
一、关于儒耶能否实现深层融合的思考 | 第56-57页 |
二、现代启示:文化的多元融合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