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及题目来源 | 第9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9-11页 |
| ·采油污水组成性质分析和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 第9页 |
| ·采油污水腐蚀原理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9页 |
| ·采油污水结垢原理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9-10页 |
| ·注入水与储层配伍性研究 | 第10页 |
| ·高效、低成本采油污水处理剂的筛选评价 | 第10页 |
| ·采油污水处理方法和处理工艺研究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采油污水组成性质分析和现场运行状况研究 | 第11-21页 |
| ·油田采出水的组成性质 | 第11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的组成性质分析和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 第11-21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的组成性质分析 | 第12-16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 第16-17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中细菌变化规律 | 第17-18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中悬浮固体的粒径分布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采油污水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36页 |
| ·采油污水腐蚀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21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系统的腐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36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系统的腐蚀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系统腐蚀结垢产物的组成分析 | 第24-26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系统腐蚀挂片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 第26-30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系统腐蚀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6页 |
| 第四章 采油污水结垢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39页 |
| ·采油污水结垢原理及影响因素 | 第36页 |
| ·十号联合站采油污水结垢预测结果 | 第36-39页 |
| 第五章 注入水与储层配伍性研究 | 第39-44页 |
| ·采油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油对储层的伤害实验研究 | 第39-42页 |
| ·实验岩心制备 | 第39页 |
| ·实验用采出水处理后水质 | 第39-41页 |
| ·悬浮物和油对储层岩心的伤害实验研究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采油污水回注处理方法研究 | 第44-66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絮凝处理方法研究 | 第44-47页 |
| ·无机絮凝剂的筛选评价及加量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有机絮凝剂的筛选评价及加量的确定 | 第45-47页 |
| ·沉降时间的确定 | 第47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气浮处理方法研究 | 第47-51页 |
| ·气泡直径的确定 | 第48页 |
| ·无机浮选剂的筛选评价及加量的确定 | 第48-49页 |
| ·有机浮选剂的筛选评价及加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 ·停留时间的确定 | 第50-51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阻垢处理方法研究 | 第51-54页 |
| ·钙阻垢剂类型的筛选评价 | 第51-53页 |
| ·钙阻垢剂加量的确定 | 第53-54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杀菌处理方法研究 | 第54-57页 |
| ·缓蚀处理方法研究 | 第57-61页 |
| ·缓蚀剂评价空白实验 | 第57-58页 |
| ·采油污水系统缓蚀剂的筛选评价 | 第58-61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除硫处理方法研究 | 第61-63页 |
| ·除硫剂筛选 | 第61-62页 |
| ·除硫+絮凝联合实验研究 | 第62-63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除氧处理方法研究 | 第63-64页 |
| ·除氧剂筛选 | 第63页 |
| ·除氧剂加量的确定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七章 采油污水回注处理工艺研究 | 第66-72页 |
| ·常用采油污水综合处理方法 | 第66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综合处理工艺的确定 | 第66-72页 |
|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 | 第66-67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综合处理工艺流程设计依据 | 第67-69页 |
| ·靖边油田采油污水综合处理工艺流程 | 第69-72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