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县凹陷地区潜山叠后多属性裂缝预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9-1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27页 |
·研究区位置及地理概况 | 第13-14页 |
·牛东潜山带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潜山储层特征 | 第15-20页 |
·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20-27页 |
第3章 裂缝段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 第27-34页 |
·裂缝段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裂缝段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 第30-34页 |
第4章 裂缝段地震正演模拟 | 第34-47页 |
·裂缝参数分析 | 第34-36页 |
·裂隙储集体厚度模型 | 第36-38页 |
·裂隙储集体宽度变化模型 | 第38-40页 |
·裂隙单元间距变化模型 | 第40-42页 |
·裂隙距潜山顶面距离变化模型 | 第42-44页 |
·裂隙单元等效速度变化模型 | 第44-47页 |
第5章 叠后多属性裂缝预测 | 第47-73页 |
·地震属性分析综述 | 第47-52页 |
·叠后多属性裂缝预测技术研究 | 第52-69页 |
·叠后烃类检测 | 第69-73页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