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矩张量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震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利用震源机制解研究应力场的现状 | 第13-15页 |
| ·b值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断裂带应力传递、地震触发和应力时间变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汶川地震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地区震源和应力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地震矩张量、应力场和b值的研究方法和原理 | 第21-44页 |
| ·地震矩张量 | 第21-22页 |
| ·矩张量分解与等效点源 | 第22-31页 |
| ·一般弹性动力学源 | 第22-24页 |
| ·双力偶 | 第24-27页 |
| ·一般地震点源 | 第27-31页 |
| ·矩张量的反演 | 第31-32页 |
| ·TDMT_ISO计算方法 | 第32-39页 |
| ·TDMT_ISO格林函数的计算方法 | 第32-36页 |
| ·TMDT_ISO反演方法原理 | 第36-39页 |
| ·应力场反演的原理与方法(FMSI) | 第39-41页 |
| ·(FMSI)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39-40页 |
| ·(FMSI)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 ·b值计算方法和原理 | 第41-44页 |
| ·b值定义及地震目录完整性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 ·拟合效果测试法 | 第42-44页 |
| 第3章 汶川地震余震矩张量解 | 第44-62页 |
| ·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 | 第44页 |
| ·龙门山断裂带的组成 | 第44-46页 |
| ·汶川—茂汶断裂 | 第45页 |
| ·映秀—北川断裂 | 第45页 |
| ·灌县—彭县断裂 | 第45-46页 |
| ·龙门山断裂带1970年以来历史地震活动情况 | 第46-48页 |
| ·汶川8.0级地震余震矩张量解 | 第48-61页 |
| ·数据,方法 | 第49-50页 |
| ·速度模型 | 第50-54页 |
| ·结果 | 第54-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4章 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 | 第62-71页 |
| ·数据、方法 | 第62-63页 |
| ·速度模型 | 第63-64页 |
| ·结果 | 第64-70页 |
| ·主震矩张量 | 第66-68页 |
| ·余震矩张量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汶川地震以来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矩张量的时空演化特征 | 第71-103页 |
| ·龙门山断裂地震矩张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71-77页 |
| ·汶川余震矩张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71-73页 |
| ·汶川余震矩张量空间分布的构造意义 | 第73-75页 |
| ·芦山地震序列矩张量空间分布特征 | 第75页 |
| ·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关系以及芦山地震序列矩张量的构造意义 | 第75-77页 |
| ·龙门山断裂地震矩张量时间分布特征 | 第77-78页 |
| ·基于汶川余震震源机制的龙门山断裂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 第78-82页 |
| ·数据与方法 | 第79页 |
| ·数据聚类结果及应力场反演结果 | 第79-81页 |
| ·讨论 | 第81-82页 |
| ·汶川地震以来龙门山断裂应力传递演变特征 | 第82-101页 |
| ·数据及方法 | 第82-83页 |
| ·结果 | 第83-100页 |
| ·讨论 | 第100-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3-10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 ·讨论与不足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2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
| 入学以来发表主要论文 | 第121-122页 |
| 入学以来主要参与的项目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