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HMW-GS 的分子结构和命名 | 第12-14页 |
·小麦品种 HMW-GS 组成与籽粒品质的关系 | 第14-15页 |
·小麦籽粒淀粉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 第15-16页 |
·小麦 A、B 型淀粉粒 | 第16-17页 |
·小麦籽粒淀粉特性与品质关系 | 第17-18页 |
·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小麦黄色素成分及功能 | 第19-20页 |
·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遗传分析 | 第20-21页 |
·小麦籽粒黄色素含量分子标记 | 第21页 |
·小麦 1B/1R 易位系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B/1R 易位系在世界和中国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第22页 |
·1B/1R 易位系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22页 |
·1B/1R 易位系的鉴定方法 | 第22-25页 |
·生化标记 | 第23-24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24页 |
·分子标记鉴定 | 第24-25页 |
·小麦品质性状的 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分子标记 | 第25-27页 |
·QTL 定位群体 | 第27-28页 |
·QTL 定位方法 | 第28页 |
·小麦品质性状的 QTL 定位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甘肃省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 第30-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样品提取 | 第31页 |
·分离胶、浓缩胶和电极缓冲液制备 | 第31-32页 |
·电泳 | 第32页 |
·染色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HMW-GS 的组成分析 | 第32-37页 |
·43 个品种 HMW-GS 等位变异分析 | 第32-36页 |
·43 个品种 HMW-GS 亚基组合类型分析 | 第36页 |
·HMW-GS 亚基组成评分与参试品种品质关系分析 | 第36页 |
·和尚头的 HMW-GS 亚基组成与其品质的关系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甘肃省小麦品种淀粉特性研究 | 第38-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小麦籽粒全淀粉的提取 | 第38-39页 |
·小麦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小麦 A、B 型淀粉粒的分离 | 第40页 |
·扫描电镜观察淀粉粒颗粒大小及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淀粉膨胀势测定 | 第41页 |
·面粉吸水率和颗粒度测定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全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及面粉膨胀势测定 | 第41-42页 |
·小麦籽粒 A 型、B 型淀粉颗粒电镜观察与分析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甘肃省小麦主要品质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 | 第47-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DNA 提取 | 第49页 |
·PCR 扩增 | 第49-50页 |
·电泳检测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甘肃省小麦品种的 HMW-GS 分布 | 第51-55页 |
·甘肃省春小麦黄色素含量等位基因检测结果 | 第55-57页 |
·甘肃省春小麦品种 Psy-A1 位点变异检测 | 第55-56页 |
·甘肃省小麦品种 Psy-B1 位点变异检测 | 第56页 |
·甘肃省小麦品种 Psy-A1 和 Psy-B1 位点基因组合类型分布 | 第56-57页 |
·甘肃省小麦 1B/1R 易位系的分布 | 第57-58页 |
·甘肃省小麦聚合优质基因品种的分布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和尚头与武春 1 号 F2 分离群体构建和品质相关基因 QTL 定位 | 第60-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F_2群体构建 | 第60页 |
·F_2单株籽粒近红外分析 | 第60-61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61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1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与检测 | 第61页 |
·SSR 标记多态性检测 | 第61-62页 |
·PCR 扩增体系 | 第61-62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62页 |
·电泳检测 | 第62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2 个 F_2分离群体单株考种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两个群体 F2单株籽粒近红外分析结果 | 第65-66页 |
·品质性状 QTL 分析 | 第66-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品质性状 QTL 定位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QTL 定位群体的选择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本文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9页 |
附表 1 | 第89-95页 |
附表 2 | 第95-104页 |
附表 3 | 第104-108页 |
附表 4 | 第108-115页 |
个人简介 | 第115-116页 |
导师简介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