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背景与依据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四)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二、 房地产市场风险理论 | 第17-26页 |
(一) 房地产市场风险概念 | 第17-18页 |
(二) 房地产市场风险的产生机理 | 第18-22页 |
1、 房地产的商品性质 | 第18-20页 |
2、 市场环境的不完善 | 第20-21页 |
3、 宏观调控 | 第21页 |
4、 人的主观性和非理性 | 第21-22页 |
(三) 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特征 | 第22-23页 |
1、 周期性 | 第22页 |
2、 地域性 | 第22页 |
3、 动态性 | 第22-23页 |
4、 层次性 | 第23页 |
5、 滞后性 | 第23页 |
6、 Wind&Deep | 第23页 |
(四) 房地产市场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23-26页 |
1、 房产价格大幅浮动 | 第23-24页 |
2、 投资剧涨或松弛 | 第24-25页 |
3、 房屋供求不均衡 | 第25-26页 |
三、 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概述 | 第26-33页 |
(一) 房地产预警的内涵 | 第26-27页 |
1、 房地产预警的概念 | 第26-27页 |
2、 组成要素 | 第27页 |
(二) 基本分析原则 | 第27-28页 |
1、 实用性原则 | 第27页 |
2、 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 第27-28页 |
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28页 |
4、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原则 | 第28页 |
(三) 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1、 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 | 第28页 |
2、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3、 预测理论 | 第29页 |
(四) 基本方法 | 第29-30页 |
1、 景气循环预警法 | 第29页 |
2、 统计预警法 | 第29-30页 |
3、 模型预警法 | 第30页 |
(五) 房地产预警系统的特征 | 第30-31页 |
1、 复杂性 | 第30页 |
2、 多功能性 | 第30-31页 |
3、 动态性 | 第31页 |
4、 有限性 | 第31页 |
(六) 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的流程设计 | 第31-33页 |
四、 郑州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 第33-42页 |
(一) 郑州市房地产市场现状 | 第33-36页 |
1、 投资规模递增 | 第33页 |
2、 商品房价格攀升 | 第33-34页 |
3、 二手房交易市场回暖 | 第34-35页 |
4、 土地市场供应平稳 | 第35-36页 |
(二) 郑州市房地产业的风险分析 | 第36-40页 |
1、 郑州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分析 | 第36-37页 |
2、 郑州市房地产市场交易分析 | 第37-38页 |
3、 郑州市房地产市场消费分析 | 第38-39页 |
4、 郑州市房地产开发金融分析 | 第39-40页 |
(三) 房地产市场不良发展的影响 | 第40-42页 |
1、 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 | 第40页 |
2、 引起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 | 第40-41页 |
3、 引起经济危机 | 第41页 |
4、 引发社会问题 | 第41-42页 |
五、 郑州市房地产市场风险预警系统及其对策建议 | 第42-55页 |
(一) 预警指标的选取 | 第42-44页 |
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2-43页 |
2、 所选指标 | 第43-44页 |
(二) 确定预警体系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数 | 第44-50页 |
1、 数据标准化 | 第44-46页 |
2、 计算各指标权重 | 第46-50页 |
(三) 警界划分 | 第50-52页 |
(四) 预警结果评价 | 第52-53页 |
(五) 预警结论 | 第53页 |
(六) 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1、 扩大融资渠道 | 第53-54页 |
2、 改善房屋结构,提高使用率 | 第54页 |
3、 完善土地供应制度 | 第54页 |
4、 严厉打击住房投机行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