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目录 | 第1-7页 |
图目录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和实物期权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和实物期权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三、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研究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 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二、 生态学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概念和组成部分 | 第20-25页 |
一、 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二、 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组成部分 | 第21-2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比较研究 | 第25-30页 |
第一节 国外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的类型 | 第25-26页 |
一、 权利金制度 | 第25页 |
二、 矿山复垦保证金制度 | 第25-26页 |
三、 环境税费制度 | 第26页 |
四、 排污权交易 | 第26页 |
五、 碳汇交易 | 第26页 |
第二节 国内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实践的类型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 相关税费制度 | 第26-27页 |
二、 市场交易模式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实践对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启示 | 第28-30页 |
一、 国外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的优点 | 第28-29页 |
二、 完善国内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标准的创新研究 | 第30-38页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的特殊性 | 第30页 |
第二节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标准创新 | 第30-38页 |
一、 实物期权法核算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标准中的适用性 | 第31页 |
二、 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中实物期权模型的构建 | 第31-33页 |
三、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标准实证分析——以“锰三角”为例 | 第33-38页 |
第五章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渠道和方式创新及其对策研究 | 第38-43页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渠道创新及对策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方式创新及对策 | 第39-41页 |
一、 政府转移支付方面对策 | 第39-40页 |
二、 政府财政资助的市场化补偿方式对策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矿产开发生态补偿配套机制对策 | 第41-43页 |
一、 政府支持机制对策 | 第41页 |
二、 绩效评价机制对策 | 第41-42页 |
三、 科技创新机制对策 | 第42页 |
四、 公众监督机制对策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 第43页 |
一、 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优势 | 第43页 |
二、 基于实物期权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筹资额核算研究的不足 | 第43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