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GM及物理扰动方法相结合的暴雨集合预报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 ·集合预报的研究意义及基本问题 | 第8-9页 |
| ·集合预报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集合预报的基本问题 | 第9页 |
| ·集合预报的系统组成 | 第9-18页 |
| ·初始扰动的生成 | 第9-13页 |
| ·数值模式的运用 | 第13-14页 |
| ·产品信息的提取 | 第14-15页 |
| ·集合系统的评估、检验 | 第15-18页 |
| ·中小尺度集合预报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WRF模式介绍 | 第20-24页 |
| ·WRF模式简介 | 第20页 |
| ·WRF模式动力框架 | 第20-21页 |
| ·WRF模式主要物理过程方案简介 | 第21-22页 |
| ·WRF模式的业务流程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暴雨个例的模拟及误差特征的分布 | 第24-32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个例简介 | 第24-26页 |
| ·河南省暴雨个例简介 | 第24页 |
| ·环流背景场分析 | 第24-26页 |
| ·误差机制分析 | 第26-30页 |
| ·控制试验及定义域参数 | 第26-27页 |
| ·水平误差分布和传播 | 第27-28页 |
| ·垂直误差分布和传播 | 第28-29页 |
| ·误差再分析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初始场扰动的集合预报试验 | 第32-46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2-33页 |
| ·试验结果分析及检验 | 第33-45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 ·集合平均 | 第33-35页 |
| ·水汽通量 | 第35-36页 |
| ·水汽通量散度 | 第36-37页 |
| ·雷达反射率 | 第37-38页 |
| ·降水概率预报 | 第38-39页 |
| ·系统检验与预报技巧评分 | 第39-42页 |
| ·离散度 | 第39页 |
| ·均方根误差 | 第39-40页 |
| ·Talagrand分布 | 第40-41页 |
| ·BIAS与ETS评分 | 第41页 |
| ·扰动能量DTE | 第41-42页 |
| ·扰动不同变量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最优扰动方案集合成员 | 第42-43页 |
| ·风廓线模拟 | 第43-44页 |
| ·水汽通量模拟 | 第44页 |
| ·地表温度模拟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模式扰动的集合预报试验 | 第46-5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 ·试验结果分析及检验 | 第47-52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 ·集合平均 | 第47页 |
| ·概率预报 | 第47-48页 |
| ·水汽通量 | 第48-49页 |
| ·气温模拟 | 第49页 |
| ·对流有效位能 | 第49-50页 |
| ·系统检验与预报技巧评价 | 第50-52页 |
| ·离散度 | 第50页 |
| ·均方根误差 | 第50-51页 |
| ·BAIS与ETS评分 | 第51页 |
| ·DTE扰动能量评分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4-58页 |
| ·论文总结 | 第54-55页 |
| ·本文创新 | 第55页 |
|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