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双色注射成型技术及双色成型设备的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 ·双色注射技术发展前沿技术 | 第11-12页 |
| ·双色注塑原理 | 第12-13页 |
| ·CAD/CAE 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3-15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 2. 注塑成型流动数值模拟理论 | 第15-25页 |
| ·充模过程塑料熔体的粘度模型 | 第15-18页 |
| ·充模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18-21页 |
| ·粘性非牛顿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第18-20页 |
| ·充模流动过程的假设与简化 | 第20页 |
| ·薄壁型腔充填流动分析的控制方程 | 第20-21页 |
| ·充模模拟的数值求解 | 第21-24页 |
| ·几何离散 | 第21-22页 |
| ·压力场 | 第22-23页 |
| ·温度场数值计算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基于 CAE 技术的浇注系统设计 | 第25-48页 |
| ·塑料制件的工艺分析 | 第25-27页 |
| ·CAE 分析前处理 | 第27-29页 |
| ·工程创建与实体模型的导入 | 第27-28页 |
| ·网格划分与修复 | 第28-29页 |
| ·浇口设计方案 | 第29-32页 |
| ·分析确定最佳浇口位置 | 第29-30页 |
| ·浇口设计方案 | 第30-32页 |
| ·模流分析确定最佳浇口设计方案 | 第32-47页 |
| ·充填时间分析 | 第32-34页 |
| ·熔接痕分析 | 第34-36页 |
| ·气穴分布 | 第36-37页 |
| ·顶出时的体积收缩率 | 第37-39页 |
| ·壁上剪切应力 | 第39-41页 |
| ·流动前沿处温度分析 | 第41-43页 |
| ·翘曲变形分析 | 第43-45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基于 Moldflow-MPI 的双色注射成型分析 | 第48-56页 |
| ·Moldflow6.1 软件简介 | 第48-50页 |
| ·软件功能 | 第48页 |
| ·Moldflow 功能模块的介绍 | 第48-49页 |
| ·MPI 各子模块的功能 | 第49-50页 |
| ·双色注塑成型分析 | 第50-55页 |
| ·双色注射成型分析前处理 | 第50-51页 |
| ·双色注射成型分析结果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基于 Moldflow 及正交实验的注塑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56-72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6-61页 |
| ·实验目标的确定 | 第56-57页 |
| ·实验因素及水平的选择 | 第57-59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59-61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61-64页 |
| ·最佳注塑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64-69页 |
| ·工艺参数影响性分析 | 第64页 |
| ·最佳工艺参数的选择 | 第64-69页 |
| ·最优方案结果验证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6. 基于 Pro/E 的双色注塑模具设计 | 第72-86页 |
| ·模具三维设计概述 | 第72-73页 |
| ·Pro/E 软件在模具设计中应用 | 第72-73页 |
| ·Pro/ENGINEER 模具设计简介 | 第73页 |
| ·双色液晶显示器前壳的三维模具设计 | 第73-83页 |
| ·双色液晶显示器模具组件设计 | 第74-78页 |
| ·模架设计 | 第78-83页 |
| ·模具结构图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附录一 正交实验外层缩痕指数对比图 | 第91-96页 |
| 附录二 正交实验外层顶出时体积收缩率对比图 | 第96-101页 |
| 附录三 正交实验内层缩痕指数对比图 | 第101-106页 |
| 附录四 正交实验内层顶出时体积收缩率对比图 | 第106-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2-113页 |